臉書標頭

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

投資該有的資產淨值思維

當投資有一定經驗之後,過往的股票成本就會漸漸淡去,取而代之的是資產淨值的思維。

假設 A 公司風險變高、預期報酬偏低,而 B 公司風險較低、預期報酬高,這時候可以減少 A 公司的持股比例,轉而增加 B 公司的持有比例。即便 A 公司當初買入的價格較高,現在賣出會實現帳面虧損,但以資產淨值的思維來說,這不會造成任何困擾。因為對一個投資者來說,他心中早已用「資產淨值」取代「個股成本價」在思考事情。

什麼叫做用「資產淨值」取代「個股成本價」來思考呢?

舉例來說,如果 A 股票成本價 100 萬,B 股票成本價也 100 萬,這時候總資產淨值為 200 萬。假設 A 股票下跌只剩 80 萬,B 股票上漲為 110 萬,80 + 110 = 190 萬,對投資者來說,這個時刻他只擁有 190 萬的資產。如果 A 股票產生了經營危機或嚴重風險,投資者想要換成另一家 C 公司來投資,他很可能單純將 190 萬分成兩份,也就是 95 萬投資 C 股票、95萬投資 B 股票,又或者 B 股票不動,單純將 A 股票的錢換成 C 股票,也就是所謂的換股。

對一般有成本迷思的人來說,他會覺得 A 股票成本 100 萬,結果現在 80 萬就直接賣了,虧了 20 萬元,所以他會捨不得賣掉。但是對一個以淨值考量的投資者來說,該虧的早就虧了,每一天的收盤都會產生新的淨值,而淨值 190 萬才是自己當下真正擁有的資產。從 190 萬出發,該怎麼配置資產最有利,這才是一個投資者的思考邏輯。

總結來說,投資者會認為自己的資產每天都有新的淨值,而每天都可以思考是否有更佳的配置比例。至於幾元買的股票,成本價多少,早已不重要。(之前也寫了一篇相同概念的文章:零成本的迷思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