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書標頭

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

ETF 是在買策略而非買成份股

● 一般人挑選 ETF 是怎麼評估的?

看看它手上都有哪些成份股,藉此推斷這檔 ETF 好不好?

實際上 ETF 的評估,要優先從它的選股策略去分析,才知道它是個怎樣的 ETF。簡單來說,你要評估的是選股策略,而不是它的成份股。

當然,藉由成份股來間接了解選股策略,也是方式之一,但這只能作為了解選股策略的參考,而不能當作主要依據。

● 什麼叫做選股策略?我直接舉個簡單例子。

假設我發明一個叫「季線上 ETF」。選股策略很簡單,從前 500 大市值的股票裡面,挑選股價是在季線上的股票,符合就選入。然後規定這檔 ETF 必須在每年的 6 月、12 月換股,優先從市值高的選,挑滿 30 檔就結束。

很顯然的,我設計的這檔 ETF,選股策略就是要持有 30 檔季線上的成份股。

● 如果單從成份股去評估 ETF 不行嗎?

或許上半年你看到「季線上 ETF」裡面有廣達、緯創、技嘉,非常滿意,一堆做 AI 伺服器的,這檔 ETF 有夠讚。結果下半年 AI 修正的時候,這 ETF 就把這些股票換掉,因為它們都掉到了季線下。

你會認為這 ETF 整個面目全非嗎?「季線上 ETF」不可愛了,因為它把一堆我看好的股票都換掉,這樣想對嗎?

實際上「季線上 ETF」只是做它該做的事,它本身的定位就是持有一堆季線上的 ETF,而如今許多成份股不符合條件,本來就應該換掉。

● 接下來回到主題,買 ETF 是在買選股策略,而不是單純買當下的成份股

一檔 ETF 的特性,是因為選股策略造成的,有怎樣的策略就會選到怎樣的成份股,而有怎樣的成份股,就造就了該 ETF 的特性。

買一檔 ETF,應該是認同其選股邏輯而買,而不是喜歡他當下的成份股而買。成份股會變,但選股邏輯不會變。

● 評估 ETF 的觀察重點

評估 ETF 的重點有很多,這篇既然在談策略,就只講策略這部分。

一個好的 ETF,它的成份股應該要盡可能符合當初的設計,例如:高股息 ETF 成份股應該都要是高殖利率股、動能型 ETF 的成份股應該都是動能明顯的股票、市值型 ETF 成份股應該都符合市值大的優先…等等

有些 ETF 設計時加上換檔限制,或是參考過多的歷史數據,導致長期下來成份股逐漸偏離設計初衷,這些都是指數設計上的缺陷。當時間一久,就會發現成份股怎麼好像和它標榜的越來越不一樣。

這也是為什麼評估 ETF 往往需要一段時間,才能夠明確知道該 ETF 究竟好不好。有些選股策略的缺陷不明顯,隨著時間演進,才會漸漸暴露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