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書標頭

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

投資和投機

投資與投機,究竟該怎麼區別?這問題我思考了很久,終於想到一個比較好的解釋。表面上來看,一檔股票不是買就是賣,而能夠讓你獲利的,除了股息就是價差。要在看似相同的行為中,區別出「投資」或「投機」,唯一能夠有差異的就是背後的買賣想法。

下面是我對投機與投資的定義和解釋:

「投機」是根據公司的「股價本身」進行買賣,而「投資」是根據公司的「內在價值」進行買賣。兩種買賣的最終目的,都是為了獲取股利或價差。

投機者認為,一切的資訊最終都會反應在股價,所以只要根據股價本身來交易就行了。「最終」都會反應的意思,是代表有可能已反應,也有可能還未反應,但最終一定會反應是無庸置疑的。

投資者認為,股價最終都會反應公司的內在價值,進而發展出各種形式的估價方式。「最終」都會反應,代表有可能等了很久股價都沒反應,也有可能提前反應完,但最終一定會反應也是必然的。

投機和投資,若單用某一領域,都會有其優點和缺點,同時使用才是最佳策略。

投機者對於公司的基本面不了解,不知價格漲跌的真實程度,也不知股價最終能漲到什麼價位;反之,投資者對於公司營運有足夠的了解,在股價出現反向走勢時,反而可以低接取得較佳的成本。而股價發動時,也比較知道股價漲跌的根本原因,甚至能夠推算可能的價格,一次吃足較大的波段。

投資者對於股價的技術面沒有研究,進出點通常比較沒效率,例如買在一個剛起跌的位置,或是出在一個還沒漲完的位置;反之,投機者雖然捨棄基本面的資訊,卻可以買在起漲的位置,或者出在較漂亮的相對高點。甚至在短線到價滿足後,先行轉移資金,讓資金有較佳的運用。

因為投機和投資各有優缺點,無論以何者為主要依據,都可以用另一種方法輔佐來改善獲利。以投資為主的投資人,透過技術面可以讓進出場更漂亮;而投機為主的投資人,透過基本面可以讓勝率更高,更有機會抱完整個波段。

股價終究會反應內在價值,這個觀點無論投機者或投資者都是認同的。

只是投機者守著股價,等待價格告訴他們公司的內在價值;而投資者守著公司的內在價值,等待價格實現出公司的內在價值。兩者殊途同歸,實在沒必要互相否定,反而應該各取對方長處才是。

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

基本面投資的幾個層次

講一下基本面投資的幾個層次,這是我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,回過頭才發現自己已經走得很遠了。

1. 只看殖利率 (股利 / 股價)

基本面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用殖利率來判斷股價高低,例如:6% 是便宜價、5% 是合理價、4% 是昂貴價。股利是一種很直接的回報,殖利率的計算也很簡單,通常很多存股入門都是看殖利率。看股利的好處是錢直接入帳,但缺點是容易錯過一些配發率低,但是股利會成長的股票。

2. 開始看本益比 (EPS / 股價)

殖利率是用股利來衡量價格高低,而本益比是用公司總共賺的錢和股價的比值來判斷價格高低。不過公司賺的錢,不見得全部都會當股利來配發,這是本益比和殖利率最大的差別。

對於追求股利的人來說,錢有入帳才重要,那為什麼要看本益比呢?因為很多股票其實成長性不錯,股利配發都會相對少,所以單用殖利率容易被濾掉,若用本益比就好一些。今年股利配發的殖利率 3%,但如果今年成長 20%,那明年配發的股利以今年來看可能就有 3.6% 了,如果每年這樣成長,那現在雖然只有 3%,未來可能會慢慢成長到 6% (相較初始殖利率)

3. 開始用本益成長比 (本益比 / 成長率%)

本益比雖然能夠避免殖利率的誤判,但是本益比也是一種過去的數據,他沒有辦法呈現出一家公司的成長速度。假設有二家都是殖利率 3%、本益比 20 的公司,如果其中一家隔年能翻倍,殖利率可能變 6%,而另一家只成長 20% 隔年的殖利率只有 3.6%。

當學會本益成長比,才能夠解讀一檔股票搭配成長性之後的估值。一個很簡單的舉例,成長性 20% 的股票合理本益比大約 20,成長性 30% 的股票合理本益比大約 30,大概是這種概念,所以成長性影響股價蠻巨大的。

4. 開始看產業趨勢和公司本質

上面的都是和財報相關的數據,有一些東西是財報上看不到的,那就是產業趨勢和公司本質。

產業趨勢指的是正在發生的大潮流、大趨勢,有一句話說得好「站在風口上,豬都會飛」。一個能夠大成長的公司,有時候不見得是公司多厲害,更多情況是時勢造英雄。所以政策面、新需求、新技術,是超越財報數據的重要關鍵。

公司本質,跟經營者、管理層有關,好的公司能夠面對困難、解決困難,偶爾的一些逆風不會影響公司長期的獲利能力,這代表短期的一些月營收衰退,或是一季的清庫存其實沒什麼,重要的是這個產業的需求是否消失,或者公司的競爭力是否還存在。

要能夠在這層次,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「你必須夠了解公司」,這也是所謂的「能力圈」。如果你根本看不懂這個領域的專業技術,就不可能評估產業趨勢,也很難判斷公司本質,所以了解公司非常重要。(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:投資最重要的事)

5. 結語

一路走到這個階段,才發現財報雖然重要,卻不是最重要的。很多基本面的投資者,都陷入財報上的數據,跟著月營收起起伏伏,不斷追逐哪家公司打入什麼供應鏈,緊迫盯著月營收變化幾個百分點,這些都只是見樹不見林。

一家公司只要在大趨勢的產業,透過本身的好體質,就能夠有很好的成長性。也就是說產業趨勢先對了,其次才是看公司的體質和財報。而要看對產業趨勢,需要培養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,以及對未來的預測能力。很多趨勢大家都知道,卻沒有聯想到該買什麼股票,等到股票飆漲完之後,才發現原來那家公司因為這波趨勢一飛沖天。

隨著自己的層次逐漸提昇,個股檔數越來越少,這時候才真的領悟,投資少數幾檔自己了解的公司,風險遠比投資一堆自己不懂的公司還要低,報酬還更好。套句巴菲特說過的話,投資只需要挑自己會打的好球,全力打出去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