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書標頭

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

指數投資的延伸思考

指數投資有個中心思想,即「指數長期會永遠上漲,既然會長期上漲,那麼只要一直買入即可。」用的策略通常是定期定額,也就是放棄擇時的可能,因為以超長線來看,無論何時買入都是相對低點。

不過指數一定長期上漲嗎?若以日本指數失落的三十年來說,未必是如此。其他各國的指數報酬,這幾十年也不見得像美股和台股一樣亮麗,可見得就算指數投資,還是要挑對國家的。所以與其說指數投資是要投資指數,不如說指數投資期望的是有一個長期上漲的標的。

綜合指數投資的核心思想和投資策略,可以歸納出「挑選長期上漲的標的」和「定期定額買入」兩件事。

既然核心思想是要挑選長期上漲的標的,那就不限於一定要「指數」,若你能找到長期上漲的「個股」也是一樣的意思。事實上「指數」也是由多檔「個股」所組成,它的優勢在於分散,不會過度依賴單一公司的表現;但弱勢也在於分散,即便有一檔表現很好,整體績效也會被分散掉。

之所以要提這些,在於釐清指數投資的初衷,是找到長期上漲的標的,大盤指數只是一個相對安全、能保證取得平均水準的選擇。若你能利用自己的選股能力,找到績效高於平均的個股,沒必要捨棄這樣的優勢。

反過來說,個股的「投資者」 (相較於投機者),只是認定自己的選股能力,能夠勝過市場的平均水平而已。當然若選股能力不如自以為的好,長期的結果就是會輸給大盤。想要選股打敗大盤的報酬,勢必要付出輸給大盤的風險,這是一個很公平的賭注。

至於投資的方法,無論是選擇指數或是選擇個股,都可以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。是否要擇時,取決於技術面的功力,對真正的「投資者」來說,擇時並非是必要的能力。想透過擇時打敗定期定額的報酬,同樣是冒著輸給定期定額的風險,這一樣很公平。

總結來說,我認為指數投資和個股投資的差別,只在於一個是保證取得平均報酬,不會多也不會少;而另一個是不保證平均,可能比較多也可能比較少,取決於選股功力。兩者的本質都是希望投資在長期上漲的標的,只是期望的報酬水準不同罷了。

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

績效統計的陷阱

在比較績效時,比較客觀的方式是統計總資產在一段時間的增減。例如: 2022 年初的總資產 100 萬,而 2022 年底總資產來到 105 萬,這樣 2022 年的績效就是 +5%。

所謂的總資產,包括了 (1) 過去已持有的資產價格波動、(2) 當年度已實現的價差損益、(3) 當年度收到的股利配發。上述三點少了任何一項的績效都是不完整的。

另外還有一種績效的陷阱,是「新增資金」的投入,也會掩蓋總資產的減損。例如:過去持有 100 萬的資產在 2022 年減少 50%,而新投入資金 70 萬,當年度總資產變成 50 + 70 = 120 萬。即便過去績效是虧損的,年底結算仍然市值創新高。

總結一下,績效統計建議以總資產的增減才客觀且完整,至於新資金造成的計算偏差,這在累積資金的過程是無法避免的,但還是要考量影響的比例,你才能合理評估出一個人的真正績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