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書標頭

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

台股五花八門的 ETF 商品

台灣十幾年前的投資環境,大多都是基金為主,那時候 ETF 沒有那麼盛行,市場上也沒太多投資被動指數的觀念。我還曾經去上過綠角的課,那時候他大概是台灣少數大力宣揚指數投資的人。

沒錯,我最早期的投資方式,就是指數投資。可惜這種無聊又無腦的方法,對於一個投資涉獵不多的年輕人來說,實在太難執行下去。近幾年隨著股市長期的多頭和大量印鈔,有不少指數投資的都已賺到足以退休的財富,這個觀念才慢慢流行起來。

現在台灣的 ETF 商品已經越來越多了,但是大多數都不是被動的市值加權指數投資,而是投資特定領域的產業,或者是特定選股策略的半主動式 ETF。我認為有不少投資人已經把「被動指數投資」和「ETF 商品」混淆了。相信很多人會以為買 ETF 就是安全,那你認為買基金安全嗎?其實 ETF 的本質還是基金,只是在股票市場上可以直接交易而已。

現在的 ETF 商品,已經跟早期的基金越來越像,唯一差別就是手續費收得比較少一點。其實這些商品會有一些風險:

1. 因為非單純市值選股,所以換股的頻率一定較高,這會造成 ETF 經營的費用較高。而原本的報酬率就不一定能贏過大盤了,卻扣了比較多的手續費,長期要贏只會更難。

2. 市值加權 ETF 有天生的汰弱留強機制,誰市值高就選誰,這和特定領域的 ETF 有很大的差別。特定領域有可能起起伏伏,有時候贏大盤有時候輸大盤,若時間拉長來看 (20年等級),最終輸給大盤的機率很大。那麼你是否懂得適時換產業投資?這很考驗投資人的功力。

各大投信在這個時間點推出 ETF,搶搭資金行情的熱潮,就投信的角度來說很聰明,但是對投資人來說,這樣的選擇是否好,我個人是相當懷疑。在行情熱的時候,有題材的個股都會相對昂貴,未來或許是很有前景,但是當面臨修正的時候,這些過度熱情的股票往往會跌得較多,可以預期未來這些熱門話題的 ETF,報酬一定會低於大盤。

假設你對特定領域眼光精準,大跌的時候肯定是加碼,有這種投資功力的人不用擔心。至於一般只是跟著話題買特定產業 ETF 的人呢?大跌時的操作往往是認賠殺出,何況跌得還比大盤多,績效不要說勝過大盤了,肯定是遠遠落後大盤。

對多數人的建議,我還是只推薦市值加權 ETF,也就是 0050、006208 之類的股票,即便持股檔數少,權重有失真的狀況,但終究不會偏離大盤太多。如果不想要太偏重的人,可以適當加一些 0051 (中型股票)、或者加一些 0056、00878 (偏中型高股息),藉此降低過度偏差的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