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基本分析」標籤的文章

投資股票是選公司也是選人

投資股票,其實是持有公司的股份,也是在押注該公司的經營者。 以投資的角度來說,通常會分析該公司的基本面如何,因為基本面呈現的是公司的獲利是否穩定。而公司是否能獲利穩定,又取決於公司的領導團隊,是否有能力帶領公司穩定發展。 曾經看過一篇寫得蠻好的文章:「 劉俊杰:選股的核心,是選人 」。文章蠻長的,可以抽空看看。 簡單來說,財報是經營者的成績單,而一般人只看到成績單,卻忽略了寫考卷的經營者,才是真正的關鍵。 一個再好的企業,擁有再好的技術,如果經營者的狀態不穩定,總是分心搞一些無關本業的事,這對投資者來說是很大的風險。 你是否有必要把自己的金錢,押注在這種不穩定的企業身上?難道就沒有其他好企業,值得你投注資金了嗎?這市場就只剩它能買了嗎? 如果一個投資者,只看到一家企業過去的成績不錯,卻忽略了那個經營者,已經不是當初認真的小伙子,等到未來的成績單端上來才發現那麼爛時,恐怕本金已經賠了不少。 對投資者來說,一家企業的前景再好,若經營者的狀態不穩定,那已經不叫投資,叫做賭博。

曾經的優質定存股(台塑四寶)

流心不排斥存股,前提是你至少要懂基本面,或是技術面也行,存股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定時檢視。 坊間散戶的存股名單是怎麼來的? 有很大的比例是口耳相傳,某人說哪個股票好,聽說很多人都在存,於是就信了。開始花個幾年時間投入資金,直到有一天,股價一直跌,才開始問人,這股票出什麼事?還能存嗎? 以上的案例,屢見不鮮,例如現在(2024 年 9 月)的台塑四寶。 以前的台塑四寶,股息至少有一定的水準,股價再怎麼起起伏伏,也能夠用股息來自我安慰。甚至我記得,曾經有一個新聞寫著「三檔股票養我一輩子」,而其中一檔股票就是台塑四寶之一。 你能夠聽到某人靠一檔股票致富,那代表的是過去,或許那個人懂基本面、懂技術面、對產業眼光獨到,但這不代表你可以跟在他後面存,因為未來會怎樣,你根本不知道。 簡單來說,流心強烈反對,對股票一竅不通的人去存「個股」。 若你存的是被動型 ETF,股票變差了,基金經理人會自動幫你換股,但你若存的是「個股」,自己要知道何時該換,因為沒人知道你存什麼,也沒人會救你。 再好的股票,也總有一天會隕落,或許某天會東山再起,也或許永遠不會。

股票的消息面和投機心態

股票的基本面,其實有一定的定價邏輯,它就好像官方售價的存在,雖然股價不一定完全跟著走。 舉例來說:如果有個地方傳出要蓋捷運,或者台積電說要來設廠,那附近的房價一定馬上飆漲一截,不管消息是真是假,都是先漲再說。 直到某一天,突然發現傳聞是假的,或者價格已經炒到太高,或者景氣反轉沒人有錢買房,價格就會快速回跌,這時候你才會發現,原來之前的上漲都是泡沫。 流心剛開始工作時是 2008 年,那時候股價崩盤,但我沒有經驗,根本不知發生什麼事,更不要說 2000 年的泡沫,根本不知道當時是如何瘋狂。 從許多前輩的分享中得知,經歷過 2000 年和 2008 年的人,在初期都是大賺一波,直到金融海嘯之後才徹底改變投資風格。 我真正開始投資時,已經是基本面當道的時代,其實我不是很能理解,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市場的參與者,都是憑藉著消息面在做股票。 直到最近,我慢慢懂了,原來在大多頭時期,若不是單純從消息面去操作,你根本沒機會上車,很多股票光是一個消息就可以噴噴噴。這種環境下,基本面只是僅供參考,太過看重基本面,反而會遠遠落後其他人。 現在是 2024 年 7 月初,流心沒有要預測行情,也沒有要暗示股市即將反轉,目前仍是多頭,實際上我不清楚最後會漲到哪裡,只是不同時期的市場特性,真的不太一樣。 或許有一天,我會親自見證超級多頭,以及超級空頭的到來,直到那天我才會認為自己足夠資深。

分辨題材和實質利多

我發現很多人買股票的理由,都只是短期「題材」,而非長期的「實質利多」。 簡單說,「題材」通常是短期的效應,只是一個「有可能」未來會發酵的利多,不代表能夠持續下去,也不代表未來一定賺得到錢。 「實質利多」通常是較長期的效應,是一個未來能「確實」增加營收或獲利的事件,而且能夠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,甚至於永遠。 區別這兩者是非常重要的,短期題材通常只會讓投資人追高,而長期實質利多才能讓投資人長抱賺到趨勢財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舉例來說,如果一家生意走下坡的連鎖飲料店,為了拯救原本的業績,宣布要跨足當時最熱門的甜點,希望兩者可以相輔相成,這是題材還是實質利多? 如果本來的飲料營收是 100 億,甜點就算再熱門,也只能貢獻 1 億營收,影響其實只佔了 1%。而且甜點本身的成長速度,若輸給本業飲料衰退的速度,兩者相抵恐怕整體還是萎縮。 但如果這家飲料店,積極開發新口味,推出了一個爆紅款,不但頗受好評,又找名人加持擴大知名度,這是題材還是實質利多? 新口味有可能直接帶動本業的業績,還可能附帶改善其他品項的銷售量,整體營收有可能直接重回成長軌道,這是真的實質利多。 那麼這利多能持續多久呢?就看公司是否有繼續開發新口味,是否能保有關鍵人才,是否有積極優化各品項,這是需要持續追蹤的事情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題材在剛開始,往往只是一個研究課題的開始,對於投資人來說,你要知道這個題材實際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。 如果這個事件,只能帶來短期 1~2 個月的營收好轉,或是一個未來遙遙無期的夢想,在這種情況下的股票上漲,反而容易讓你套在高點,因為對於本業來說,幾乎什麼都沒有改變,等著你的還是衰退。 但是如果這個事件,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公司未來的營運規模,而且餅夠大,公司未來很確定能分到足夠多的份額,讓本業明顯增加,那這就算是實質利多。 總結來說,基本面投資是需要了解實際公司營運的,若一家公司的營運你無法了解,這家公司可能就不屬於你的能力圈。你如果根本不知道一家公司未來會成長還是衰退,那麼股價的漲跌對你來說就是一種隨機,或者說是賭博,只能看運氣了。

基本面投資的幾個層次

講一下基本面投資的幾個層次,這是我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,回過頭才發現自己已經走得很遠了。 1. 只看殖利率 (股利 / 股價) 基本面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用殖利率來判斷股價高低,例如:6% 是便宜價、5% 是合理價、4% 是昂貴價。股利是一種很直接的回報,殖利率的計算也很簡單,通常很多存股入門都是看殖利率。看股利的好處是錢直接入帳,但缺點是容易錯過一些配發率低,但是股利會成長的股票。 2. 開始看本益比 (EPS / 股價) 殖利率是用股利來衡量價格高低,而本益比是用公司總共賺的錢和股價的比值來判斷價格高低。不過公司賺的錢,不見得全部都會當股利來配發,這是本益比和殖利率最大的差別。 對於追求股利的人來說,錢有入帳才重要,那為什麼要看本益比呢?因為很多股票其實成長性不錯,股利配發都會相對少,所以單用殖利率容易被濾掉,若用本益比就好一些。今年股利配發的殖利率 3%,但如果今年成長 20%,那明年配發的股利以今年來看可能就有 3.6% 了,如果每年這樣成長,那現在雖然只有 3%,未來可能會慢慢成長到 6% (相較初始殖利率) 3. 開始用本益成長比 ( 本益比  /  成長率% ) 本益比雖然能夠避免殖利率的誤判,但是本益比也是一種過去的數據,他沒有辦法呈現出一家公司的成長速度。假設有二家都是殖利率 3%、本益比 20 的公司,如果其中一家隔年能翻倍,殖利率可能變 6%,而另一家只成長 20% 隔年的殖利率只有 3.6%。 當學會本益成長比,才能夠解讀一檔股票搭配成長性之後的估值。一個很簡單的舉例,成長性 20% 的股票合理本益比大約 20,成長性 30% 的股票合理本益比大約 30,大概是這種概念,所以成長性影響股價蠻巨大的。 4. 開始看產業趨勢和公司本質 上面的都是和財報相關的數據,有一些東西是財報上看不到的,那就是產業趨勢和公司本質。 產業趨勢指的是正在發生的大潮流、大趨勢,有一句話說得好「站在風口上,豬都會飛」。一個能夠大成長的公司,有時候不見得是公司多厲害,更多情況是時勢造英雄。所以政策面、新需求、新技術,是超越財報數據的重要關鍵。 公司本質,跟經營者、管理層有關,好的公司能夠面對困難、解決困難,偶爾的一些逆風不會影響公司長期的獲利能力,這代表短期的一些月營收衰退,或是一季的清庫存其實沒什麼,重要的是這個產業的需求是否消失,或者公司的競爭力是否還...

營收成長 vs. EPS成長 (年增率)

營收成長,其實不等於 EPS 成長。下面先簡單說明一下財務的名詞,再舉個例子來說明。 財務名詞: 營收成長,一般會看每個月公佈的月營收年增率。以同樣 3 月來說,去年 3 月賺 100 萬,而今年 3 月賺 110 萬,就代表年增率是 (110 -100 ) / 100 = 10%。 EPS 成長,一般會看每季公佈的 EPS 年增率。以 2020 年第一季假設 EPS 是 2 元,那 2021 年第一季假設 EPS 是 2.4 元,那年增率就是 (2.4 - 2) / 2 = 20%。 上述的「年增率」,一般比較專業的術語會說 YOY % (Year-on-year percentage)。 舉例: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假設我賣一碗冰,成本 50 元,一碗賣 60 元,所以我一碗可以賺 10 元。假設冰漲價了,成本還是 50 元,但一碗賣 70 元,所以一碗就可以賺 20 元。 上述例子,若以營收成長的角度來看,假設我每個月賣的冰都一樣多碗,去年一碗 60 元,今年變成 70 元,代表月營收年增率是 (70 - 60) / 60 =  16.7%。 那以 EPS 的角度呢?一般 EPS 是以淨利去計算的,也就是只計算「淨賺」的部分。稍微簡化一點,去年一碗冰賺 10 元,今年一碗冰賺 20 元,年增率就是 (20 - 10) / 10 = 100% 解釋說明: 由例子可以看到,單純只是一碗冰漲價,以營收來看可能只造成 16.7% 的成長,但是以 EPS 來看卻是 100% 的成長,是不是很驚人?當一檔股價 EPS 翻倍的時候,股價通常也會有飛躍性的成長。 EPS 增加會影響股價的估值,本益比也會變,所以當投資者根據新的 EPS 而計算出的合理價,就會變高很多。這往往會造成大量的買盤進入,股價自然就會推高。 今年 (2021) 因為疫情解封,短期的大量需求,帶來的漲價效應可能會超乎大家預期。你以為營收只是成長一點而已,但實際上 EPS 可能會有爆發性的成長。

影響股價的基本面因素

這篇單純著重在影響股價的「基本面」因素,籌碼、投機、人為炒作等等的先忽略。 以一間公司的基本面來說,公司的經營成績是最重要的,這會呈現在每月的月營收和每季的季報或年報上,其次是配發股利的部分。 1. 月營收 每間公司要在10號前公佈上個月的營收。 想想如果你投資一家店面,你會不會關心上個月那家店賺多少錢?做了多少筆生意?或者賣了多少杯飲料…等等。月營收呈現的,就是最近這個月的生意怎麼樣。 如果大成長,那麼投資人可能會對未來成長有期待,股價容易上漲;如果衰退,投資人就會有疑慮,生意會不會一直壞下去,是不是出什麼問題了? 2. 季報或年報 季報或年報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財務報表,前面說的月營收,單純只有營收的層面,而季報、年報還包含了營收的實際毛利、營業方面的費用支出、業外收益、投資收益等等。 這個才是真正賺入口袋裡的錢。月營收增加,不代表真的賺錢,因為如果公司賠本賣,就算商品熱銷導致營收爆增,終究還是有可能虧錢的。 因為季報或年報,呈現的賺錢狀況更貼近現實,所以造成的股價波動就更大了。同樣的反應,若財報成長股票就會上漲,若財報衰退股票就下跌。 3. 配發股利 配發股利有兩個時間點會影響股價。一個是三月~ 六月召開股東會決議股利配發時,股價就有可能提前反應,另一個就是實際配發股利的時間點。 對投資者來說,股利就是發錢,即便從短期看,股利配發會造成股價修正,但長期來看股利就是實實在在地發送現金。有不少退休族或存股族,是依照殖利率來決定股票買入與否的,尤其是很多高股息 ETF 的基金,也是依據配息的資訊在調整持股比例,這些都是股價背後的推手。 總結 總結來說,公司的基本面,才是真正影響股價的主要因素。一個持續虧錢的公司,不可能一路漲到天上而不墜落;一個持續賺錢的公司,也不可能永遠乏人問津。每當這些基本面資訊公佈時,都會對股價造成一定的影響,這也是純技術派的人時常忽略的有利資訊。 反過來說,公司的基本面才是最實在的支撐。若一檔股票沒有基本面的支撐就一直漲,要小心你可能會被消息面和作夢行情操弄,當派對結束時就很容易受傷。

股票的昂貴與便宜

常聽到有人說,這檔股票 200 元好貴,這檔股票只要 15 元好便宜,但其實股票的昂貴與便宜,不能單從絕對金額來看。這就好像一罐家庭號的鮮奶賣 160 元,和小瓶裝的鮮奶賣 35 元,你真的會認為小瓶裝的鮮奶比較便宜嗎?就生活常識都知道,大多數的商品都是量越多越便宜。 那股票要怎麼判斷昂貴或便宜呢?這就牽涉到股票的「價值評估」,而一般常見的方法有:殖利率、本益比、本益成長比,而個人喜歡的是回本年數的概念。 殖利率: 就殖利率來說,注重的是現金回收的速度,也就是我買一檔股票花了 200 元,如果每年可以配息 10 元,那就是 200 / 10 = 20 年可以回收全部資金,也就是俗稱的無成本。 本益比: 本益比就不是單看現金回收的速度,而是衡量企業的股價和每年的獲利能力。如果不清楚什麼是本益比,可以參考 「本益比」概念整理 ,這邊不再細講。本益比和殖利率的差別,在於殖利率要求現金回收才算數,而本益比不在乎企業是否把現金發還,只要企業真的有賺錢,保留一些現金擴大投資也可以接受。 本益成長比: 本益成長比(PEG)則是透過本益比和獲利成長速度,去換算出一個判斷股票價格的數值。舉例來說,若股票本益比 20,但是獲利成長速度是 30%,則會得到 20 / 30 = 0.5 的本益成長比。這個值是越小越好,因為這代表獲利成長很高,又或者股票的本益比很低。 回本年數: 上面介紹了三個常見的方法,就個人來說,我喜歡「回本年數」這個概念,之前有篇文章有提到過: 盈餘成長與本益比的關係 。簡單說就是本益比沒有考慮成長的部分,當一家公司完全不成長,永遠都賺一樣的錢,那本益比就等於回本年數。可是若公司成長呢?回本年數肯定會比不成長的情況還要少;反之若公司衰退,回本年數就會比當初計算的本益比還要久。 一檔股票的昂貴與便宜,不能單看股價的高低。20 元的股票你買 10 張,就跟買一張 200 元的股票是花一樣的錢,可是哪檔股票能帶來較高的報酬,或者說比較早讓你回本,才代表真正的划算。

看個股年報的小訣竅

一般投資人對於年報中一堆聽不懂的數字,都是充滿了抗拒感。其實年報中有一些章節是很平易近人的,能夠快速幫助你了解一家公司,下面教你怎麼看年報的這些章節。 1. 首先到公開資訊觀測站的「年報及股東會相關資料」,輸入公司代號、年度,然後按下查詢 公開資訊觀測站: https://mops.twse.com.tw/ 公開資訊觀測站(年報及股東會相關資料): https://mops.twse.com.tw/mops/web/t57sb01_q5 (註:有時候網站會換網址,所以官網和內部連結我都貼上來) 2. 接下來會列出一堆檔案,選擇「股東會年報」的電子檔,下載並且開啟 (要注意一下資料年度和上傳日期,各家年報的更新時間都不太一定,不要抓到舊的) 3. 年報就只看「致股東報告書」和「營運概況」就好了 「致股東報告書」,通常會回顧一下過去的營運成果、達成什麼成就,以及未來的展望,尤其是公司高層對於未來的看法,是相對重要的判斷依據,是保守還是樂觀,雖然每家的用詞不同,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相對的態度。 而「營運概況」,就會對公司實際的營運做介紹,有幾個產品線,分別賺了多少錢。對於不了解的公司,先清楚它是靠什麼賺錢的非常重要。這就像是有人找你投資某家公司,你一定會問「他是做什麼的?」而這章節就是在說明這個。 4. 小結 年報中還有其他章節,其實也都蠻重要的,有一些財報高手,都是從其他的細節挖掘出值得投資的理由。不過對於業餘投資人來說,我認為確認公司每年穩定獲利,且股利有實際配發,再搭配公司財報營運方面的了解,就已經能拿到 60 分以上了,祝大家財報看得愉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