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金融商品」標籤的文章

穩定幣的風險

圖片
穩定幣這東西,我還在了解中,究竟未來歷史定位會如何演變,我也不清楚,寫這篇只是想提醒被盜帳戶的風險。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中,常常會聽說某人帳號的比特幣被盜光,甚至於哪個「交易所」被盜了價值幾千萬的加密貨幣。 請問傳統金融中,你有聽過多少人,金融帳戶被盜光的嗎?或者你有聽過哪家「銀行」被盜了多少資產嗎? 傳統金融的便利性,確實有點跟不上新興的加密貨幣體系,但好處在於傳統金融相對保守謹慎,例如:大量的身份文件驗證、真人臨櫃驗證、轉帳金額限制、轉帳簡訊認證。 如果有一天,我也參與到穩定幣之中,我肯定會盡可能地保持小量的資金,而不會放入過多資金,因為你隨時要預期,自己可能會被盜。 對於新興的金融商品,不需要排斥,可以多了解,但不要急著投入。穩定幣,或許有一天會改變世界金融格局,但在足夠安全之前,還是先觀望為宜。 下面節錄一篇新聞: 來源: 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2933544 截圖: 新聞內容節錄: 郵輪上使用WiFi竟遭駭!周小姐一家原本期待在郵輪上度過愉快時光,卻因連接「不安全網路」半小時,丈夫的虛擬幣帳戶就被盜走約新台幣24萬元。資安專家劉彥伯分析,受害者很可能早已被駭客鎖定,建議旅客在使用公共WiFi時應格外警覺,採取雙重認證、拆分密碼管理等防護措施。 周小姐一家原本期待在郵輪上度過愉快時光,卻因為一次網路連接而遭遇駭客攻擊。周小姐表示,她在6月19日上船後決定購買網路套餐,花費超過8千元購買了可供三台裝置使用的五天網路服務。然而,當她的丈夫登入家中電腦後,發現自己的Gmail帳號全部被登出,同時收到來自境外交易所Kraken的驗證碼信件,讓他背脊發涼。檢查手機APP後,發現原本持有的8000USDT虛擬貨幣已被清空。 除了周小姐丈夫的筆電連接到虛擬幣帳戶被清空,而她自己的手機則收到支付寶的驗證通知。周小姐回憶當時連接的網路顯示「不安全的網路」警告,但當時她認為應該沒有問題。她表示,電腦連上遠端軟體後被駭,這可能是駭客入侵的雙重突破口。

對 00713 合理的期待

00713 之前的表現一直都不錯,整體報酬可以貼近大盤,主要就是依靠低波動的漲少跌少。也就是說,在多頭時會輸給大盤(漲少),但空頭時又會贏過大盤(跌少)。 偶爾我就會尋找一下,美股有沒有類似 00713 的股票,也就是績效貼近大盤,但是價格相對平穩。結果是:沒有。 美股的策略性 ETF,若要根據基本面篩選,波動也相對平穩的,這種 ETF 有,但是績效通常都落後大盤,也就是 S&P500。 美股完全找不到?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 我認為問題在於,台股相對沒效率,所以有些股票仍存在超額報酬。而美股是高度效率化的市場,很多超額報酬都已經被吃乾淨。也因此我才會推薦新手台股買 00713,而美股買大盤 (S&P500) 就好。 如果台股的高股息有漸漸往美股演進的趨勢,或許有一天我不會再推薦 00713,而是單純建議你買指數(如0050)就好。 之前不建議直接買大盤的理由,主要是大盤的波動略高,很多人都會抱不住,包括我以前剛開始投資也是如此。有穩定配息,在心理層面有很大的安定作用,對新進投資人來說更是如此。 隨著投資經驗增加,你會漸漸發現總報酬才是最重要的,總報酬指的就是配息加上漲幅,這才是投資的整體報酬。那麼商品本身配不配息,就變得不那麼重要。 配息本身就只是一種提領的手段,如果你根本用不到那麼多錢,配息只是減損績效而已。配息後的錢,會晚一個月拿到,這段期間你等於少了一部分的錢在市場裡投資。(參考文章: 股利是一種自動提領的機制 ) 假設配息的偏好,能夠依靠知識來克服。那剩下的問題,就是投資人能否承受大盤漲跌幅。 繼續反推,若無法承受漲跌,可以持有部分現金,甚至持有中華電這種不動的股票。再延伸下去,是否乾脆接受 00713 績效略差就好? 思考回到原點,00713 仍然可以作為一個穩定的 ETF 來持有,但不建議期待它能夠貼近大盤的績效。我認為台股的高股息,終究會走上美股高股息的路,你可以期待它相對平穩,但績效終究贏不過大盤。

00713 策略的隱憂

圖片
註:00713 是我很早就推薦的 ETF,基於負責我才會貼這篇,不然我已經不太想分享特定商品。金融市場人太多的地方,都會發生不好的事情,對自己沒什麼好處。 以下是正文: 當初推薦 00713 (元大台灣高股息低波動),主要是因為他是少數有針對基本面選股的 ETF,而不單純只看股利。 他裡面有個低波動的策略,波動低的股票權重高,波動高的股票權重低。本來這個策略很好,可以有效抓到基本面好且波動低的「冷門股」,所以績效常在一個時期噴出。 而噴出的原因,是因為基本面好的股票,尤其是冷門股,價格通常會被低估,所以每當有新資金發現並且進駐時,都會帶來一波漲幅。 可惜,當初這個優勢,漸漸被許多新興的高股息 ETF 侵蝕了。 因為很多新出的 ETF,換股時間刻意提前,再加上吃豆腐風氣盛行,所以有很多好股票,在被 00713 換入之前,波動就已經被拉大。 波動被拉大會怎樣?如同開頭講到的低波動策略,波動高的股票權重會比較低,這就導致新選入的股票,即便基本面可能不錯,但波動太高所以持有比例不高。 00713 已經連續好幾季,最高持股都是電信類股 (如圖),這在空頭時期當然很抗跌,但若在多頭時期,恐怕績效會遠遠被拉開。 金融市場就是這樣,太多人爭搶的策略,最終就會失效。這也是為什麼極少有策略能夠贏過大盤,因為只要那種好策略出現,超額報酬很快會被分食且破壞殆盡。

00929 的換股問題

一般我都不擋人財路的,高股息很多都可以買,績效願意接受就好,但千萬別買這種經理人亂搞的 ETF。(新聞貼在文章下方) 台股多數 ETF 的換股方式,都是在盤中分成多筆下單,雖然技術各有差異,但是這種尾盤暴力換股,有很大的圖利嫌疑。 如果「復華投信」要放任基金經理人這樣亂搞,那所有復華發行的 ETF 我都建議不要買 。 就我目前觀察,「 元大投信」的換股最漂亮,雖然規模很大,擺明有很多人想吃豆腐,但仍然可以換得很沒有痕跡,將投資人的損失降到最小,真的很值得稱讚 。 雖然我個人沒有持有 00929,但這種不把投資人的錢當錢的投信,真的應該全市場公幹。這不是自己有沒有損失的問題,而是投信操守和執行能力的問題。 ------------------- 新聞來源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3006/8829253 台股24日出現戲劇性一幕, 華碩 (2357)股價尾盤急拉,從704元直接衝上745元漲停,改寫歷史新高。就在市場一頭霧水時,答案揭曉:是ETF出手了。 根據晚間公告,復華投信旗下的復華台灣科技優息(00929),砸下54.8億元買進華碩共7356張,均價恰好落在漲停價745元,外界解讀是為了充實即將除息的配息能量。 由於華碩將在本週四(26日)除息,預計每股配發34元,這筆交易引發投資圈關注。不過,比起稱讚,網友反應卻是一面倒開酸。 不少網友 對00929的操作表示錯愕與憤怒「幫抬轎 謝啦」、「這樣買真的可以嗎」、「00929可以丟了」、「拿客戶的錢去拉漲停 484有內褲線阿」、「直接買到歷史新高,超級智障」。也有一派質疑 金管會 與制度監管「這不用跟金管會喝咖啡嗎」、「金管會已死」、「ETF買盤完繼續跌」、「ETF經理人可以這樣操作嗎?」 另有部分留言將矛頭指向高股息ETF風氣本身「00929就是傻」、「ETF當沖仔」、「一年換倉先虧20%」、「我就知道買高股息的人都是很自豪的放長期」。不過也出現零星持股者苦中作樂「華碩是我持股 我很樂見這種簡單暴力的換股方式」、「手上有刀碩的應該很感激吧」、「929的豆腐好嫩好好吃」。

台幣匯率的正確理解

匯率造成的影響,本來就和投資息息相關,只是台幣很少像近期這樣大幅升值,所以這些知識很少人重視。 在台灣的投資人,很多會購買 「台幣計價」的美金資產 ,例如美債 ETF、美股 S&P500 ETF…等等。 這代表的是,台幣匯率的波動,會完全反應在 ETF 價格上面。 (補充,很多正2商品都會進行匯率避險,不會反應出這種特性) 假設台幣匯率 33 的時候,你用 台幣 33 萬 買入美股 ETF,投信就會把這 33 萬台幣,換成 1 萬的美金,然後投入美股的 ETF。記得,此時你擁有的是 1 萬美金的美股 ETF 。我們假設這時候的商品,是 台幣報價 100 元 。 當台幣匯率跑到 30 的時候,你看到的會是什麼? 由於你在台股買的是「台幣計價」的 ETF,所以當初 1 萬美金的美股 ETF ,又會被換算回價值 30 萬 的台股商品。本來當初買的時候,價值台幣 33 萬,而現在只剩下台幣 30 萬,所以你會看到台幣報價大約只有 100 * (30/33) = 90.9 元 ,而股數不變。 就美金的角度來說,你擁有的同樣是 1 萬美金的美股 ETF,沒有什麼虧不虧損的問題。可是就台幣的角度,你會看到帳面虧損接近 10%,實際上這只是台幣匯率的換算問題,也俗稱「匯損」。 再來,我想談談台幣升值的實際意義。 當台幣升值,對於擁有台幣資產的人,無論是台股、台幣來說,實質的購買力是提昇的 。上面所謂的「匯損」,確實會讓原本的美金資產有帳面損失,但對於想購買的人,卻是打折買入的大好機會。 簡單來說,台幣在這幾天(2025/5/5)大幅升值將近 8%,那就是美股折價 8% 讓你買,而且還僅限於台股投資人喔,身上沒有台幣的人可賺不到這個優惠。 金融商品總是起起伏伏,總是負面看待事情的人,很難賺到錢,因為他不是擔心虧損而不敢買,就是因為受不了帳面波動而實現虧損。而正面看待事情的人,他反而看到的會是打折購入的好機會,適時承擔風險,才可能獲得對應的報酬。 補充: 至於資產配置的建議,最好台股和美股 1:1,那麼匯率波動就和你無關了。不過前提還是你要正確理解台幣匯率的意義。

曾經的優質定存股(台塑四寶)

流心不排斥存股,前提是你至少要懂基本面,或是技術面也行,存股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定時檢視。 坊間散戶的存股名單是怎麼來的? 有很大的比例是口耳相傳,某人說哪個股票好,聽說很多人都在存,於是就信了。開始花個幾年時間投入資金,直到有一天,股價一直跌,才開始問人,這股票出什麼事?還能存嗎? 以上的案例,屢見不鮮,例如現在(2024 年 9 月)的台塑四寶。 以前的台塑四寶,股息至少有一定的水準,股價再怎麼起起伏伏,也能夠用股息來自我安慰。甚至我記得,曾經有一個新聞寫著「三檔股票養我一輩子」,而其中一檔股票就是台塑四寶之一。 你能夠聽到某人靠一檔股票致富,那代表的是過去,或許那個人懂基本面、懂技術面、對產業眼光獨到,但這不代表你可以跟在他後面存,因為未來會怎樣,你根本不知道。 簡單來說,流心強烈反對,對股票一竅不通的人去存「個股」。 若你存的是被動型 ETF,股票變差了,基金經理人會自動幫你換股,但你若存的是「個股」,自己要知道何時該換,因為沒人知道你存什麼,也沒人會救你。 再好的股票,也總有一天會隕落,或許某天會東山再起,也或許永遠不會。

對新手剛入門投資的建議

最近剛好有幾位親人想學投資,因為知道我有在研究,所以問我該怎麼開始,這篇文章把這陣子的一些建議統整給各位參考。 1. 先用部分金額投資,測試心理承受度 新進的投資者,尚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買個 20%~25% 的資金試水溫,這種事你不用真金白銀實際去試,是不會知道的。 20%~25% 是我個人的經驗值,沒什麼學理研究,單純只是一個心理粗估的保守比例。硬要說的話,就是用少於 1/3 的資金投入,這樣對於資產波動的承受度會有幫助。 至於試水溫要試多久?最好經歷過下跌 20% 以上的修正,無論是急跌或盤跌都行,先感受看看自己投入的資金,在折損了 20% 之後,還能不能承受。 所謂的能不能承受,就是問自己會不會覺得心慌、睡不好覺、或是無法專心上班,只要是會影響到你原本生活的,就代表可能超出心理承受度。 若確定能夠承受,並且希望提高投資比例,可以在行情修正 20% 的時候,逐步提高資金比例,將場外保留的資金投入,至於要增加到多少還是看個人,需要當事者自己去感受和調整。 2. 選擇被動式 ETF 商品 新手投資,在沒有相關知識的情況下,選擇個股的難度非常高,績效也很難穩定,首選絕對是「被動式」ETF。注意,是「被動式」ETF,不要買到主動式的基金,也不要買到未來可能發行的「主動式」ETF。 被動式的關鍵在於經理人只幫你「定期換股」,不會刻意幫你買低賣高賺價差。這世界上贏家是少數,這也包括基金經理人。早期台灣有很多主動式基金,最後都是把投資人的錢賠光,搞得很多長輩現在都有陰影,絕對不要再重蹈覆轍。 至於市場和商品的選擇,對於台灣的投資人,個人推薦台股的高股息商品,搭配美股的市值型指數商品,而相對保守的投資人,也可以配置部分的美國公債。 3.  定期定額分批買入 新手對於行情的波動沒什麼概念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定期定額,而且最好是透過券商的下單機制,讓它「自動幫你買」,不要自己手動下單。 避免手動下單,比較能避免心魔。心魔通常是,行情漲了怕追高不敢買,行情跌了怕續跌不敢買,手動下單的最大問題,就是很容易該買入卻沒買入。這不是投資人的能力有問題,這只是人性,每個人都逃不過。 雖然我建議自動下單,但不代表沒有調整的空間,你可以規劃要在「多久的時間內」投入「多少金額」。 例如:你可以刻意在 2 個月內投入 200 萬,這大約是 10 個禮拜,於是你可以設定一個...

正2教徒的亂象

正2教的興起,主要是 PTT 的大仁哥,長期倡導槓桿型 ETF (台指正2、那指正2) 的投資價值。 先強調一下,我個人非常認同大仁哥的槓桿投資思維,但我不認同的是其他教徒的曲解和誤導他人。( 大仁哥部落格連結 ) 當你錢少的時候,特別適合透過槓桿投資,主因是本金小,透過定期定額投資,股市的波動再怎樣震盪,在你長期「累積資產」的過程中,單筆投入的波動幾乎可以忽略。 其實大仁哥的部落格文章都很優質,很多論點都有一些但書和前提,但許多正2教徒,就只記得正2無腦買,實際上這裡面有許多誤解。 誤解 1. 只要正2就是好: 最明顯的錯誤商品就是美債正2,要知道正2投資的商品,只適合長期向上的市場。以大格局來說,未來幾年的經濟體,要能夠長期向上的,我只敢推薦台股和美股的指數,其他市場我都沒什麼把握。 誤解 2. 正2長期投資不用怕,無論你要不要退休都可以 正2最適合「累積資產」的前期,一旦你到了即將退休的後期,正2對你的風險就會太大。其實大仁哥也倡導生命週期投資,越是到後期的提領階段,就應該逐步降低槓桿,甚至配置防禦型資產,這才是正確的觀念。 無奈有些人就是無腦推正2,或許他資金還很少吧,根本沒想到未來的事,又或者根本沒見識過真正的大空頭或大型盤整盤。 誤解 3. 正2人人都能抱,風險無法承受是你認知不夠 我不認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是一樣的,有的人就是天性保守,有的人就是敢衝敢闖。沒有一個投資方法是適合所有人的,但反過來說,每個人都一定有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。 無論是倡導指數投資的,還是倡導正2的人,都有一種強烈的執著,你不信我的教,是你的能力不足。為什麼這些人就不願意去理解「每個人都不同」這件事,強硬地要每個人都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。 總結: 正2教徒因為認知不完整,很容易誤導別人做出超越風險承受度的事情。 例如:快退休了還壓好壓滿,什麼都選正2商品來買,或者攻擊別人不買正2就是愚蠢,以為人人都能承受總資產跌個 60% 或跌掉幾百萬幾千萬。 流心想說的是,有些東西等你遇到真正的大空頭,很多事就會懂了。勿把別人的好心提醒當成愚蠢,也不要不負責任無腦推薦正2,你可能是出於善意,卻反而害了被你推薦的人而不自知。

股債配置的寂寞

這幾個月以來,有好幾次建議粉專讀者(已停用),可以考慮股債配置,而且我還刻意挑選相對低點的時間發文。 主要理由是之前美債殖利率高,持有公債領息不虧,可以在高利率環境下,擁有一定的保險,對沖掉股市崩盤的風險。 持有一半的股票,可以享有無意外時的股市上漲,持有一半的債券,可以保障發生意外時的崩盤,這配置絕對不是最賺的組合,卻是最平衡的配置。 這波突然的下跌(20240711),主因是日元升值,導致全球收資金的骨牌效應,也有聽說特定法人故意要掃市場上的籌碼,無論如何,高利率的崩盤風險就是存在的。 之前舉了一個比喻,聯準會每次升息就像烤麵包,升到一定溫度後,若維持太久就容易烤焦,但是若維持不夠又可能不熟。 而按照歷史經驗,聯準會幾乎每次都是搞到燒焦,這甚至讓人懷疑背後有什麼陰謀,雖然也無從證實。身為一般投資人,只能事先提防這樣的風險,乖乖買債券當保險。 事後來看(20240805),我當初的建議,有聽進去並且照做的人,比例應該不高,大家都迷失在股票一直漲的舞會,卻忘了舞會總有散場的時間。 我不確定多頭是不是真的結束了,或許只是個中場休息,維修一下設備,又可以繼續開 party。流心自己的股債配置已經堅持很久,雖然過程有點寂寞,但現在看來是值得的。

質押的風險

圖片
質押已知有幾個風險: 1. 該商品的質押總額度 (對象:全市場) 商品的質押總額度,實際名稱是叫「證券商不限用途款項借貸」,可以從這邊查詢: https://www.twse.com.tw/zh/trading/margin/twta1u.html 參考下圖,「限額」指的就是最高可以有幾張質押,而「今日餘額」就是目前已有幾張質押。 (不確定理解有沒有錯,有錯歡迎留言指正,感恩) 如果這個額度達到門檻,無論你是哪家券商或銀行,都無法再質押該商品來借款,所以這個限制是全市場適用的,跟特定券商銀行還有沒有錢放款無關。 補充:當特定商品額度滿的時候,券商「有可能」將該商品移出擔保品清單,這會造成特定商品無法再用來「提高維持率」 2. 個別券商銀行的放款額度 (對象:針對單一券商或銀行) 再來是個別券商銀行,都有規定的放款額度,由於我非相關的業內人士,只能從論壇上側面了解。最近聽說有二家券商,因為原有的額度都已經被借完,導致後續無法放款,或者每日只有些許的額度。 這邊要注意的風險,就是質押並不是你隨時要借,該券商或銀行就一定有錢能借你,還要看他們本身是否仍有額度,總之這件事有不確定性存在。 3. 維持率和展延風險 (對象:質押個人) 最後是質押本身就有維持率需要維護,這邊不做教學。如果你敢去質押,維持率怎麼算是很基本的,建議你多方研究,確定自己真的懂怎麼算再說,還要確認自己算的跟券商給的數字一樣,有些券商的算法略有差異,強烈建議自己另外做功課。 一般券商的維持率都是 130%,其中元大證金的維持率是 140%,但這不是重點,現在流行的質押都是想做長期存股,真正的大魔王是展延的時候需要 166%。 這個提醒主要來自 PTT 的板友,來源在這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ock/M.1719715457.A.E2F.html 試想一個很可能發生的情境,假設你按照一般的質押條件,一開始就借 6 成的資金出來,此時維持率大約會是 166%,到了半年後資產小跌 10%,導致你的維持率降到 150%。 此時的 150%,雖然滿足一般券商的 130% 和元大證金的 140%,但是「展延」的條件通常都要 166%,這時候你就只能補擔保品,讓維持率上升到 166% 才能續借,不然就是要部分還錢,讓維持率仍有 166%。 上面預估的,是只有資產小跌 10%,若剛好遇到大盤...

你認同的投資商品才抱得住

其實前陣子我短暫把資金換去一檔新的 ETF 標的,我本來認為憑藉著自己對於個股的經驗,和公開說明書的策略分析能力,可以在沒有三年觀察期的狀況,就將資金投入到新的 ETF。 結果是失敗的,我不但抱不住那檔新的 ETF,還干擾到自己個股的操作。 註:目前主動操作和被動操作都有部位,主動操作做個股,而被動操作長抱 ETF 幸好,在這次的經驗中還是有學到一些東西。 我發現要能夠長抱一檔商品,除了該商品不能是設計不良的商品,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對它有充足的信心。 這讓我想到施昇輝 - 樂活大叔,總是說他還是最習慣抱 0056。我之前一直不懂,為什麼一檔比不過 00878 抗跌,報酬也比不過 00713 的高股息 ETF,為什麼能夠如此信心堅定地選擇它。 如果某個人的行為你無法理解,就代表這裡面有某個東西是你不懂的。 在經過這次的經歷後,我總算理解,0056 是他習慣且認同的標的,他非常理解它的特性,也能夠接受它的不抗跌,甚至也能接受它的長期報酬,抱這檔會有什麼問題?沒有任何問題。 我常常在說 00713 是我喜歡的基本面選股,這是我操作個股的主要邏輯,也是我認同的投資概念。它不見得總是績效最好的,但是它的表現相對穩定靠前,而且相對抗跌程度也符合個人的偏好。 要比績效,00733 這種動能型的 ETF 贏得更多,甚至槓桿市值型 ETF 也能贏過大盤,只是抱得住嗎?認同這種策略嗎?會不會有一天抱一抱沒信心,反而在修正時賣在低點? 另外還有個小心得,就是新的商品還是觀察三年再說。 三年的換股清單,三年的波動起伏,足夠讓你對一檔商品有個粗略的了解。它是漲幅贏大盤,還是跌幅贏大盤,每天跟隨大盤的幅度如何,挑選的個股自己能不能認同,這些都需要時間驗證。 總結,投資商品不是績效好就足夠,還要你真心認同。

ETF 是在買策略而非買成份股

● 一般人挑選 ETF 是怎麼評估的? 看看它手上都有哪些成份股,藉此推斷這檔 ETF 好不好? 實際上 ETF 的評估,要優先從它的選股策略去分析,才知道它是個怎樣的 ETF。簡單來說,你要評估的是選股策略,而不是它的成份股。 當然,藉由成份股來間接了解選股策略,也是方式之一,但這只能作為了解選股策略的參考,而不能當作主要依據。 ● 什麼叫做選股策略?我直接舉個簡單例子。 假設我發明一個叫「季線上 ETF」。選股策略很簡單,從前 500 大市值的股票裡面,挑選股價是在季線上的股票,符合就選入。然後規定這檔 ETF 必須在每年的 6 月、12 月換股,優先從市值高的選,挑滿 30 檔就結束。 很顯然的,我設計的這檔 ETF,選股策略就是要持有 30 檔季線上的成份股。 ● 如果單從成份股去評估 ETF 不行嗎? 或許上半年你看到「季線上 ETF」裡面有廣達、緯創、技嘉,非常滿意,一堆做 AI 伺服器的,這檔 ETF 有夠讚。結果下半年 AI 修正的時候,這 ETF 就把這些股票換掉,因為它們都掉到了季線下。 你會認為這 ETF 整個面目全非嗎?「季線上 ETF」不可愛了,因為它把一堆我看好的股票都換掉,這樣想對嗎? 實際上「季線上 ETF」只是做它該做的事,它本身的定位就是持有一堆季線上的 ETF,而如今許多成份股不符合條件,本來就應該換掉。 ● 接下來回到主題,買 ETF 是在買選股策略,而不是單純買當下的成份股 一檔 ETF 的特性,是因為選股策略造成的,有怎樣的策略就會選到怎樣的成份股,而有怎樣的成份股,就造就了該 ETF 的特性。 買一檔 ETF,應該是認同其選股邏輯而買,而不是喜歡他當下的成份股而買。成份股會變,但選股邏輯不會變。 ● 評估 ETF 的觀察重點 評估 ETF 的重點有很多,這篇既然在談策略,就只講策略這部分。 一個好的 ETF,它的成份股應該要盡可能符合當初的設計,例如:高股息 ETF 成份股應該都要是高殖利率股、動能型 ETF 的成份股應該都是動能明顯的股票、市值型 ETF 成份股應該都符合市值大的優先…等等 有些 ETF 設計時加上換檔限制,或是參考過多的歷史數據,導致長期下來成份股逐漸偏離設計初衷,這些都是指數設計上的缺陷 。當時間一久,就會發現成份股怎麼好像和它標榜的越來越不一樣。 這也是為什麼評估 ETF 往往需要一段時間,才能夠...

存股 ETF 背後的投資哲學

其實我推薦存 0050 和 00878,是以「存股」的心態在持有,而不是「指數投資」的心態。這篇來細談這方法背後的投資哲學。了解背後的投資哲學,你才能夠和我擁有相同的信念執行下去,否則這兩檔對你來說就只是股票代號而已。 2024/9/16 補充:目前已不推薦 00878 (先前文章在這: 用二檔 ETF 組成攻守兼備的組合 ,還沒看過的可以先閱讀) 之前的文章,已經有解釋挑選 0050 和 00878 的理由,0050 主要是為了成長性,而 00878 是為了防禦性和現金流需求。而這個想法是從早期的「自選 ETF」概念而來,我一開始其實是存個股的。 前幾年受到存股風氣的感染,也學了點基本分析,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存到足夠的股利,實現提早退休的夢想。於是挑了些個股,開始配置一定程度的資金,我最早的持股原則,是希望單一個股不超過 10% 的總資金比例,所以基本檔數就有 10~15 檔。 存了一、二年後發現,自己每年的績效其實約略等於 0050 和 0056 的平均。檢討起來發覺這績效很合理,因為我存的主要是高股息類型的股票,只是會盡量挑選股利有成長性的,再加上檔數其實不算少,所以整體績效會很接近市場報酬。0050 是市場平均的成長性報酬,而 0056 算是市場平均的高股息報酬,平均起來就是我自選 ETF 的績效。 老實說,我和所有自選股的人一樣,最基本的目標就是想要打敗大盤,不然我何必自選股票?不做以為很容易,做了才知道有多難。若是單一個股要贏過大盤,手上持股肯定有幾檔能拿出來說嘴,但是絕對不是重押那一檔,而是分散資金持有。所以就算你手上有股票是大漲的,績效平均下來之後,對整體績效來說也是影響甚微。 於是,為了贏過大盤,我開始降低檔數至 10 檔以內,放寬個股的持有比例到 15%,甚至故意挑選一些成長性高的股票。調整後的初期,確實有些微贏過大盤,但很快地又面臨大回檔,成長股的特性就是漲得多也跌得多。這時候我突然認知到,股票可以粗分為「成長型」和「防禦型」,這兩大類的股票有著不同的特性。 後來遇到了 2020 3月的疫情崩盤,即便我手上的股票,都是自認為財報數據很好的,但是在快速殺盤的情況下,我還是有恐慌過,好在我在低點前只出了 10% 的股票,沒有把股票全砍光。但這波殺盤仍然讓我覺得遺憾,自己竟然沒有在低檔加碼而是減碼。這時候我才認知到,光是對股票的數據有研究是不夠的,你...

槓桿 ETF 的調整時機 (續 ETF 正2)

這篇主要是續上篇 槓桿 ETF 的特性 (ETF 正2) ,後續又做了不少回測,了解再平衡的時機。回測主要是以一半持有 00631L (正2) 和一半持有現金來看績效表現。 先說說最理想的調整時機: 1. 大盤回檔到最低點的時候 大盤回檔,正2 都會跌得比較多,上篇有說到正2加現金,平均之後的跌幅,會讓整體回檔幅度小於實際大盤。正2和現金之間的比例差距越大,再平衡的效果就越顯著。 不過問題也難在你不會知道最低點是哪裡,所以不是太早平衡就是太晚平衡,這就會降低正2加現金回檔幅度的效益,也就是說你可能搞半天跌得跟大盤是一樣多的。 那麼不平衡可不可以?不平衡的話,因為正2在下跌過程部位越來越少,當大盤重新上漲時,正2加現金的回漲速度,會落後於大盤。也就是說會有短時間績效輸給大盤,一直到大盤的漲幅夠大,正2加現金才會重新追上大盤。 2. 大盤上漲到最高點的時候 再來是大盤準備回落前,因為正2此時的部位可能是遠大於現金的,在回檔前將部位重新調整,回到正2和現金1:1,是最理想的時機點。後續下跌就只有 50% 的資金在下跌,再受惠於部位自動減小的效應,可以再度享有和現金平均後,整體跌得比較少的效果。 當然難度也同樣是要抓最高點的問題,所以太早平衡,會讓後續漲幅放大的效應不明顯;而太晚平衡,就會在正2部位過大的情況下,吃到相對高的回檔跌幅。 對槓桿 ETF 的總結: 槓桿 ETF 和現金等比例持有,有機會獲得比單純一倍商品更高的報酬,但是需要抓準再平衡的時機,才能夠獲得相對應的報酬。若時機抓不準的話,有很高的機率會讓績效等同於一倍商品,可是卻要付出額外的心力去操作。 事實上,額外報酬的來源,可以說是投機造成的額外報酬。投機相較於投資,本來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,但這是依靠投機功力去換來的。如果真的要投機,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操作,槓桿 ETF 只是其中一個風險較低的選擇。 以投資思維的感想: 若以投資思維來說,雖然正2加現金,很像單純持有 0050,風險也不特別高,但總是缺少了一點 實際持有公司的感覺 ,反而比較像在長期做多大盤指數,只是不用期貨,改用槓桿 ETF 來達成而已。 如個人提倡的 0050 + 00878 來說( 2025/5/16更新:00878已不推薦 ),我更偏好透過不同資產間的比例配置,來達到間接避險的效果。又或者單純參考總經分析,在適當的時機拉高現金比例,甚至直接...

槓桿 ETF 的特性 (ETF 正2)

無意間看到有人詳細介紹槓桿 ETF 的好處( 【懶人包】「槓桿投資法」系列 ),覺得蠻有趣的,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其特性。台股目前有元大台灣正2、國泰台灣加權正2、富邦台灣加權正2…等指數型的槓桿型 ETF,這些 ETF 的本質都是用期貨來複製指數的單日二倍報酬,所以報酬應該大同小異,只是差在基金的規模和追蹤誤差。 我發現這類的商品,容易造成很大的誤解:「 槓桿 ETF 的目標,是複製「單日」的二倍報酬,並不是長期的二倍報酬。 」 因為要複製單日的二倍報酬,所以經理人一定會在前一天調整到二倍的槓桿。當大盤漲3%,持有者因為持有二倍槓桿的期貨,帳上很快就多了 6% 的資金。可是隔天呢?持有者賺了 6%,總資金變多了,要讓變大的資金在下一個交易日還能有二倍的槓桿,勢必要依據新的金額,再重新調整到二倍槓桿。 而這個調整就是魔鬼所在, 當持有者的資金賺錢時,資金會越來越大,所以期貨的口數就會跟著越放越大;反之,當持有者的資金虧錢時,總資金越來越小,所以期貨的口數就跟著變少。 漲跌% 指數 合約1點價值 合約1口價值 2倍 漲跌%損益 持有資金 換算大台口數 16800 200 3360000 2000000 1.190 10% 18480 200 3696000 400000 2400000 1.299 10% 20328 200 4065600 480000 2880000 1.417 10% 22361 200 4472160 576000 3456000 1.546 10% 24597 200 4919376 691200 4147200 1.686 -10% 22137 200 4427438 -829440 3317760 1.499 -10% 19923 200 3984695 -663552 2654208 1.332 -10% 17931 200 3586225 -530842 2123366 1.184 漲跌% 指數 合約1點價值 合約1口價值 1倍 漲跌%損益 持有資金 換算大台口數 16800 200 3360000 2000000 0.595 10% 18480 200 3696000 200000 2200000 0.595 10% 20328 200 4065600 220000 2420000 0.595 10% 22361 200 4472160...

配息對投資的意義

這篇來談談「配息」對投資的意義。 一般人對配息的了解,都是侷限在於填息這件事。因為配息的當天,股價會自動扣除配息金額,所以普遍人的認知,都是認為配息如果日後不填息,就是左手換右手,沒什麼意義。這個理解就「短線」的角度來說是正確的,但是以「長線」的角度來看就不是如此。 為了快速讓各位了解配息的價值,我直接舉一個極端的假設。 如果有一家公司股價 100 元,由於每年都穩定獲利,所以每年都配發現金股利 5 元,但是它的股價永遠都不填息,這樣會發生什麼事?20 年之後這家公司的股價會變成只剩 0 元!你覺得這件事有可能發生嗎?這代表你不用掏錢就可以買下一家公司,然後這家公司還每年配發股利 5 元。 那麼好康的事哪輪得到你,一定有人在公司跌到剩 10 元時就買進 (5元股利 / 10元股價 = 殖利率 50%),或者 20 元就買進 (5元股利 / 20 元股價 = 殖利率 25%)。就現實世界來說,如果一家公司「穩定」賺錢,大概殖利率 10% 就很吸引人了,跌到 50 元就會有明顯支撐。(注意:要穩定賺錢,景氣循環股那種起伏不定的不算) 而配息的另一個角度,我在部落格另一篇文「 存股的初衷 」有寫過,主要就是希望擁有用不完的現金流。100 萬如果每年花 5 萬只要 20 年就會花完,可是若把 100 萬投入殖利率 5% 的商品,你一輩子都花不完。由於一家公司的營運不一定能長久持續,所以投入高股息 ETF 讓它自動汰換股票會比較容易達成。 我相信講到這裡,很多人理智上已經能理解,但是情感上很難認同,因為多數人受到投機思維的影響太過根深蒂固。你可以想像 100 萬已經丟給有合格證照的經理人代操,並且他保證每年給你 4~6 % 的分紅。或者買進高股息 ETF 之後把 APP 刪掉,從此不再看盤,你每年就等著帳戶現金進來就好。 下次有人跟你說配息只是左手換右手,你可以反問他,所以高股息 ETF (0056 或 00878) 有一天會跌到零嗎?不然為什麼錢會配不完呢?當這種會自動汰換成份股的 ETF 跌到零的那天,大盤指數也跌到 0 點了。既然大盤不可能跌到 0 元,那配息又怎麼可能只是左手換右手呢?公司營運會獲利,路邊的每一家店面賺錢也會發薪水和獎金, 配息的現金來源是公司額外賺到的錢 , 而不是投資一開始的本金 ,只要公司穩定獲利,自然沒有配完的一天。

用二檔 ETF 組成攻守兼備的組合

攻守兼備的 ETF 組合: 個人目前推薦的兩檔 ETF 是 0050 和 00878,其中 0050 是攻擊方的代表,而 00878 是防禦方的代表。而投資方法很單純,就是定期買入並且長期持有,兩者的持有比例並沒有強硬規定,可以依照個人風險偏好和需求來調整。下面會分別介紹這兩檔 ETF 的特性: 2024/9/16 補充:目前已不推薦 00878 0050 ETF: 0050 是元大發行的 ETF,主要是追蹤台灣上市股票中權值最大的 50 檔股票,並且被動地按照個股所佔的市值來持有,即所謂的市值加權。簡單來說,就是誰佔的市值大,就持有比較高的比例,不會針對個股去限制持有上限 (有些 ETF 會限制一檔個股最高只能持有 10% 或 30% 等等)。 市值加權,一般人會以為就只是追蹤大盤而已,有什麼了不起的嗎?要知道市場上的聰明資金,總是用錢對各個企業投票,越是強大的企業,越能夠聚集資金。這就造就了大者恆大,越是強大的企業市值就越高。相對地,當一家企業衰弱時,聰明資金也會撤出股票,漸漸地那檔股票的市值也會越來越小,最終被踢出 0050。 所以 0050 的價值,就在於市值加權的選股策略本身,就內建了汰弱留強的機制,且 0050 徹底地按照市值來持有,並沒有額外加上任何限制。很多人會嫌棄 0050 裡面持有太多的台積電,但事實上,台股裡面最穩定成長的就是台積電,沒有任何一檔個股能夠匹敵這種穩定度和成長性。況且過去幾年只要是沒持有台積電的 ETF,績效都是遠遠落後於大盤。對於最強的個股,卻要刻意去限制持有的比例,反而違背了被動投資的精神,也破壞了汰弱留強的動態機制。 0050 因為是持有權重最高的 50 檔個股,所以走勢跟大盤是亦步亦趨。以其成份股的特性來說,偏向是成長股的特性。成長股往往是漲得多,但是遇到修正時也跌得兇,且殖利率通常比較低。成長股一般著重的是其成長性,比較無法滿足配息的現金流需求。 00878 ETF: 00878 是國泰發行的 ETF,選股主要是以高股息為主,依據的標準是個股的歷史殖利率,並且加了 ESG 的篩選,詳細可參考部落格另一篇專文介紹: 國泰永續高股息 ETF (00878) 00878 有幾個我喜歡的優點: 1. 它是季配息,雖然某程度來說,季配息像是一種延遲發放的概念,只是把一大包分成四次來發給你,但是每季都有現金入帳,對於心理層面有很正面...

台股五花八門的 ETF 商品

台灣十幾年前的投資環境,大多都是基金為主,那時候 ETF 沒有那麼盛行,市場上也沒太多投資被動指數的觀念。我還曾經去上過綠角的課,那時候他大概是台灣少數大力宣揚指數投資的人。 沒錯,我最早期的投資方式,就是指數投資。可惜這種無聊又無腦的方法,對於一個投資涉獵不多的年輕人來說,實在太難執行下去。近幾年隨著股市長期的多頭和大量印鈔,有不少指數投資的都已賺到足以退休的財富,這個觀念才慢慢流行起來。 現在台灣的 ETF 商品已經越來越多了,但是大多數都不是被動的市值加權指數投資,而是投資特定領域的產業,或者是特定選股策略的半主動式 ETF。 我認為有不少投資人已經把「被動指數投資」和「ETF 商品」混淆了 。相信很多人會以為買 ETF 就是安全,那你認為買基金安全嗎?其實 ETF 的本質還是基金,只是在股票市場上可以直接交易而已。 現在的 ETF 商品,已經跟早期的基金越來越像,唯一差別就是手續費收得比較少一點。 其實這些商品會有一些風險: 1. 因為非單純市值選股,所以換股的頻率一定較高,這會造成 ETF 經營的費用較高。而原本的報酬率就不一定能贏過大盤了,卻扣了比較多的手續費,長期要贏只會更難。 2. 市值加權 ETF 有天生的汰弱留強機制,誰市值高就選誰,這和特定領域的 ETF 有很大的差別。特定領域有可能起起伏伏,有時候贏大盤有時候輸大盤,若時間拉長來看 (20年等級),最終輸給大盤的機率很大。那麼你是否懂得適時換產業投資?這很考驗投資人的功力。 各大投信在這個時間點推出 ETF,搶搭資金行情的熱潮,就投信的角度來說很聰明,但是對投資人來說,這樣的選擇是否好,我個人是相當懷疑。在行情熱的時候,有題材的個股都會相對昂貴,未來或許是很有前景,但是當面臨修正的時候,這些過度熱情的股票往往會跌得較多,可以預期未來這些熱門話題的 ETF,報酬一定會低於大盤。 假設你對特定領域眼光精準,大跌的時候肯定是加碼,有這種投資功力的人不用擔心。至於一般只是跟著話題買特定產業 ETF 的人呢?大跌時的操作往往是認賠殺出,何況跌得還比大盤多,績效不要說勝過大盤了,肯定是遠遠落後大盤。 對多數人的建議,我還是只推薦市值加權 ETF,也就是 0050、006208 之類的股票,即便持股檔數少,權重有失真的狀況,但終究不會偏離大盤太多。如果不想要太偏重的人,可以適當加一些 0051 (中型股票)...

關於「限定產業」類型的 ETF

我一直都不太推薦「限定產業」類型的ETF,例如貴金屬 ETF、農產品 ETF、原物料 ETF、電子股 ETF、金融股 ETF 等等。 我只推薦最單純以「市值加權」類型的 ETF ,也就是說不限定產業,只以市值為絕對依據,例如:0050、006208、美股 SPY …等等。 底下以最近很熱門的 00881 (國泰台灣5G+ ETF) 來列出可能的問題: 1. 在 5G 很熱門的情況下,成份股有可能都偏貴。當然在趨勢正熱的情況下,股價有可能漲得也兇,那麼當熱潮退去時,是否也會跌比較兇?這是要思考的。 2. 限定產業,走勢就會跟著該產業起伏。5G 很熱門,但是能熱門多久?當另一個關鍵技術出來時,是否還是這些成份股佔優勢?一旦你投入資金在限定的產業時,就不得不去注意該產業的趨勢。 做為對照的市值加權 0050 (元大台灣50),上述問題都不存在: 1. 0050 因為是單純以市值加權,就像是永遠都及格的學生,因為及格分數就是它的成績。大盤漲多少,0050 就會漲多少,它不會漲比較猛,也不會跌比較多,當然大型權值股和大盤偶爾會有誤差,但差距不會太遠。 2. 因為完全以市值加權,所以哪個產業好或哪個公司強,就會變成 0050 成份股。也就是說市值加權,就已經內建產業的汱弱留強,或許以後權值股都是太空科技股,誰還在跟你地面上的 5G,你是否總是能夠掌握到趨勢? 3. 多數人否定 0050,就是因為台積電佔比太高。的確,以今天 2021/1/6 來說,台積電佔比已經接近 0050 的一半。但是反過來說,過去有多少人的績效,是勝過持有一堆台積電的 0050 ?現在的指數有大半都是台積電貢獻的,然後你說這樣佔比太高我不要,我要捨棄台灣最強的股票不想買太多,這樣是否合理? 總結: 限定產業的 ETF 不是不能投資,但是你要自己懂得掌握該產業的趨勢。假設你真的看好 5G 產業,預估該產業可以成長 2~3 年,然後適時獲利了結,轉往下一個未來趨勢的產業,那這樣最好。 如果你以為特定產業的 ETF 可以抱得長長久久,長期可以打敗 0050,那恐怕有什麼誤會。真正能夠長長久久,擁有自然淘汰機制的,只有單純市值加權的 ETF。

ETF 折溢價查詢

ETF 折溢價查詢,可以到基本市況網站: https://mis.twse.com.tw/stock/etf_nav.jsp?ex=tse 這裡可以查到各 ETF 的淨值和目前折溢價狀況。如果你想要看投信自己公佈的數據,也可以點旁邊的「投信網頁」,會連到該商品的投信網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