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書標頭

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

零成本的迷思

股票市場有個名詞叫「零成本」,這指的是當初買入股票的成本,因為長期領配息,已經把錢都領回來了。由於資金已經回收,這檔股票相當於沒有成本,所以叫「零成本」股票。

我其實不認同「零成本」這種想法,先舉個例子大家想想。

假設我持有一檔市值 200 萬的股票,因為公司營運出了狀況,股價一直跌,配息也逐年減少,照常理來說是不是應該要做一些處理,看是要換股還是減碼之類的?如果我告訴你這檔股票已經「零成本」,難道就不用去處理它嗎?

「零成本」這個想法就好像毒藥一樣,即便當初投資的成本已經領回,不代表你就不用去關注該公司的營運狀況。讓你長期持有的理由,應該是公司「持續穩定獲利」,而不是你的「成本已經領回」。

看著 200 萬的股票,一路跌到歸零下市,這樣真的對嗎?200 萬也是不小的數目,即便只有 20 萬、2 萬也都是錢,任何珍惜重視金錢的人,都應該會去避免財富就這樣化為烏有,結果卻因為「零成本」這個想法,阻止你做出正確的行為。

比較正確的想法,應該是以「市值」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所有資產,無論你當初成本多少。依上述的例子,在當下的狀態,你就是投入了市值 200 萬在某檔股票,領著它現在配發給你的股利,假設殖利率 3% 就可以領 6 萬。有人會說我成本 100 萬,所以 6 萬相當於 6% 殖利率;或者有人已經零成本,會說每年有公司送我 6 萬。無論你怎麼想,都無法改變你在「當下這個瞬間,投入了 200 萬在該家公司上」這個事實。

最後,我以剛才那個例子再重新問你,假設我已經把你的資產清算,全部都退回現金 200 萬,那你還願不願意把錢全都投入那家公司?如果願意,你就繼續抱著,如果不願意,你應該做出行動,這才是正確的投資思維,不要讓成本影響了你的判斷。

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

高股息 ETF 的價值是現金流

常看到有人在比較高股息 ETF 和市值加權 ETF 的績效,我認為這完全搞錯了商品特性。

市值加權 ETF 本身就有績效相對領先的優勢,原因可以看一下我寫的另一篇文章:大盤為什麼那麼難被打敗,這邊就不再重複講。

而高股息 ETF 的價值,在於擁有「現金流較高」的優勢。因為高股息配發的殖利率較高,這對於需要定期提領生活費用的人來,是絕佳的提領工具。

舉個例子來說,一個存有 1000 萬的人,如果全數投入 0050,或許一年只能獲得約 35 萬的收入。但如果他投入的是 0056、00878 等高股息 ETF,一年可以獲得將近 60 萬的收入,這是接近 0050 二倍的現金流。

換算月份來說,一年 60 萬相當於一個月 5 萬,而一年 35 萬相當於一個月只有 2.9 萬,這很有可能是「夠用」和「不夠用」的巨大差別。

當然 0050 也是可以定期賣一點股票,但是看著股票越來越少的感覺,就像是一直殺掉你養的金雞,會不會有一天你活得太久,再也沒有金雞可以殺了呢?反之,高股息 ETF 就完全沒這個煩惱,因為你根本不會去殺金雞,光靠每年生的金蛋就足夠生活。

所以高股息 ETF 的價值,根本不在於績效多好,而是它創造出的現金流。這種 ETF 應該被視為一種「提領工具」,而不是資產增長的工具。如果你還年輕,根本不需要這種現金流,那應該全數投入市值加權型 ETF;而如果你已經是需要穩定現金流的退休人士,就可以積極考慮這種高股息 ETF 的提領工具。

補充說明,究竟持有比例該如何衡量?你可以評估自己日常需要的現金流,去調整要多少高股息 ETF,然後剩下就繼續投入市值加權 ETF。過多的配息沒有意義,因為你終究要拿去再投資,還不如就直接放在市值加權 ETF 就好,畢竟投資大盤指數是經過驗證,證實擁有較高績效的方法。

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大盤為什麼那麼難被打敗

市值加權的指數(俗稱大盤),為什麼會那麼難打敗?我自己有一個解釋。投資市場上充滿了大戶、大型投資機構,他們都是相對於一般人更有優勢的贏家,而他們選擇把錢放在哪裡,就造成了哪邊的市值會相對高。

以大盤來說,市值越高的股票就影響大盤越多,而市值會高,就代表贏家選擇將錢放在這些公司上面。一般散戶的投資能力能夠贏這些專業投資者嗎?很少,雖然不會沒有,但有能力者終究會成為大戶,不會是永遠的散戶。

也就是說,一個散戶的投資績效要贏過大盤,他要有足夠的能力,能夠勝過一般的專業經理人。

散戶也不是沒有優勢,散戶能夠隨意投資市值不高的績優公司,這些是大戶無法進入的小池子。大戶因為資金太大,投資有一定的限制,不能隨便就將一家公司股權全部買下。再來是散戶資金小、進出容易,建倉和離場只要瞬間就可以完成,不像大戶的買賣可能都要長達一個月才能完成,點位無法控得非常漂亮。

總而言之,股價的起伏,取決於資金的進出。大戶的資金進入,容易推升個股市值,而推升後的個股市值,就容易變成大盤佔比較重的權值股。所以當你想要打敗大盤時,其實你就是想要打敗擁有影響市場能力的大戶,容易嗎?當然不太容易。

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

我對「元宇宙」的看法 (2021年)

 「元宇宙」最近很熱門,但這在現階段只是喊喊口號、股價炒炒話題而已,真的產業要實現獲利,應該還很久。個人最早接觸到類似的概念,早在 2012 年的日本動畫「刀劍神域 (Sword Art Online)」就有了,是個人很喜歡的一部卡通。接著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,應該是 2018 年的電影「一級玩家 (Ready Player One)」。

類似的的虛擬世界,對於硬體的技術門檻很高,以目前的科技技術,頂多只能碰到邊而已,真的要到成熟還很久,當然要到獲利也就更久了。喊得火熱的臉書,現改名叫元宇宙,但我認為該公司的弱勢很明顯,就是它沒有硬體。這幾年它意圖想做的硬體產品,也幾乎都是以失敗作收。

虛擬世界,要龐大到成為一個世界,需要極高的伺服器效能,且終端裝置也有很多生技方面的門檻待突破。再來是這個世界要由誰營運?如果臉書沒能力做硬體產品的話,那為什麼軟體要由你主導?要主導也是由硬體產品的公司來主導,臉書充其量就是一個擁有龐大線上用戶的登入軟體而已,何況其穩定性也常常讓人憂心。

如果只是要用戶登入,這件事並不難,各大購物網站也有一堆用戶,任何足夠吸引人的線上平台,最終都可以促使用戶註冊,沒有非要臉書不可。反而同時擁有軟硬體技術的蘋果、Google,才是最終有可能主導虛擬世界的公司。(這也是近期 Google 開始做硬體的原因,因為他發現沒有硬體,終究難以跟蘋果抗衡)

言歸正傳,「元宇宙」的口號既已喊出,仍舊指出了「後疫情時代」的科技發展方向。疫情迫使人們加速往「遠端」和「線上辦公」的方向發展,虛擬世界是未來一定會實現的事情,無論臉書有沒有改名,都不會改變這個可以預見的未來。

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

左側交易與右側交易的思維

投資市場充滿了不同思維的參與者,其中有個名詞叫「左側交易」和「右側交易」。

《下跌趨勢》

考慮進場的時機點,左側投資人傾向提前分批買入,而右側投資人通常較晚才分批進場並適時加碼。

「左側交易」指的是,在行情下跌到一定程度時,就先提前進場,看起來就像是微笑曲線的左半邊。由於也不確定行情是否止跌,很有可能邊買邊跌,以趨勢來說這算是逆勢,通常是基本面投資人會採取的交易。

「右側交易」指的是,在行情確認止跌回升後才開始進場,看起來就像是微笑曲線的右半邊。由於要確認行情止跌,所以往往不會買在底部,通常距離底部有一段距離,以趨勢來說這算是順勢,若帳面出現獲利時還會考慮加碼,通常是技術面投資人會採取的交易。

《上漲趨勢

若考慮出場點的話,行為也類似,左側投資人傾向提前分批賣出,而右側投資人通常較晚一次賣出。

左側交易的投資人,往往會在行情還未漲到最高點,就開始分批減碼,也就是山峰的左半邊。畢竟他們也不知道最高點在哪裡,所以會邊漲邊賣出。通常依據的會是個股基本面數據、本益比等方式來判斷,認為股價已經超漲了就提前賣出。

右側交易的投資人,往往在行情確認出現高點後,就會直接出場,也就是出在山峰的右半邊。為了要等行情確認,距離最高點通常已經有一段距離。而出場點依據的會是特定的型態、均線等,跌破就一次出清。因為動作的時間已經落後一段時間,通常會一次賣完,比較少分批操作。

不同思維有不同的優缺點》

操作沒有絕對的正確,只有適合你的方法。

對於基本面投資取向的人來說,他們期望的是買到盡可能便宜的股票,當股價低到一定程度就會出手,若後續再跌就再買。而風險當然就是太早進場,股價如果跌得太多,有可能後面就沒錢再買。

對於技術面投機取向的人來說,他們期望的是盡可能提高勝率,而確認趨勢方向需要時間,所以往往會較晚進場。但好處就是他們時常保有安全的現金,在勝率高的時候才會承擔風險,相較不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帳面虧損。

混用不同思維才是最大的風險》

無論是左側交易早進早出,或是右側交易晚進晚出,都是非常合理的操作思維。真正最危險的是一下左側進場(早進)然後右側出場(晚出),又或者是右側進場(晚進)然後左側出場(早出)。

左側進場右側出場(早進晚出)的投資人,有些並沒有基本面思維,往往以為股價夠便宜就一筆全進,也沒有分批,常常進得太早。而股價拉上去之後,也不會用基本面判斷股價是否昂貴,一直到股價回跌後,才又用技術面理由出場。通常這樣的下場,運氣好是賺很少,運氣不好就是停損。

而右側進場左側出場(晚進早出)的投資人,因為是看著技術面進場,通常已經晚進,漲了一小段之後,開始抱不住了,就用基本面的理由來提前出場,往往會太早出場,後面一大段吃不到,通常只能賺點蠅頭小利。如果勝率高的話還無妨,怕的是勝率不高,很多該大賺一筆的沒賺到,整體下來績效仍然不好。

《想清楚自己是哪種人》

我一直在倡導要清楚自己的投資思維,搞懂自己才是真正影響你賺錢的關鍵,能賺錢的方法真的很多,你賺不了錢往往不是方法有問題,而是沒有「正確」且「完整」地操作投資方法。

如果你常看的老師是技術派的,那麼他一定會叫你不要急著進場,等確認後再動作,但也許你根本就是個基本面投資人,等到老師說趨勢轉多,股價早就脫離底部了。真正的技術派大師,進出是很靈活的,該進場就進場,他們不會怕追高,而該出場就出場,他們毫不猶豫。

又或者有基本面的老師叫你可以買股票,你就一次全砸沒分批,等到跌更多時早就沒銀彈,運氣不好還可能停損在最低點。而真正具有長期投資思維的基本面大師,絕對不會因為股價波動而亂出場,反而會很有耐心地在下跌過程一直搜刮股票。

很多投資人的問題,都是對於方法沒有「正確」地了解,且操作沒有「完整」執行造成的。東學一部分,西學一部分,亂湊一通才是散戶常常績效不彰的主因,不可不慎。

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

當股票的評價被修正

一檔配息 5 元的股票,若股價是 100 元,則殖利率是 5/100 = 5%,挺不錯的不是嗎?這在目前的市況,可能是一個市場認為的合理價。

但若這檔股票過去的殖利率有 6%,代表以前的價格大概只有 5/0.06 = 83.3 元,這價格在過去還是被視為正常價。因為大家曾經習慣它的殖利率有 6%,而不是現在的 5%。

如果你覺得一檔股票殖利率 6% 很不錯、5% 還是很不錯,但 5% 到 6% 的股價差距可是 100 - 83.3 = 16.7,將近 17% 的差距。那麼如果這檔股價曾經是個殖利率 7% 的股票,就代表市場曾經認為股價的合理價為 5 / 0.07 = 71.4 元,7% (71.4元) 和 5% (100元) 的差距則是 28.6 % 的差距。

金融市場的特性往往是超漲和超跌。當你覺得股票漲得很貴了,它往往可以漲得更貴;當你覺得股票跌得很便宜了,它也許可以跌得更便宜。

一家公司的營運真的有那麼大的變化嗎?也許有、也許沒有。股價的漲跌除了來自於公司營運的變化,更大的影響通常來自於投資人的評價改變。之前寫過一篇盈餘成長與本益比的關係,個股評價就和未來盈餘的成長預期有關。

這一、二年台股企業的大成長,造就了台股加權指數萬八的歷史價格,未來的企業成長還能持續嗎?如果這樣的成長無法繼續維持,那麼合理價會被修正多少呢?

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

台股五花八門的 ETF 商品

台灣十幾年前的投資環境,大多都是基金為主,那時候 ETF 沒有那麼盛行,市場上也沒太多投資被動指數的觀念。我還曾經去上過綠角的課,那時候他大概是台灣少數大力宣揚指數投資的人。

沒錯,我最早期的投資方式,就是指數投資。可惜這種無聊又無腦的方法,對於一個投資涉獵不多的年輕人來說,實在太難執行下去。近幾年隨著股市長期的多頭和大量印鈔,有不少指數投資的都已賺到足以退休的財富,這個觀念才慢慢流行起來。

現在台灣的 ETF 商品已經越來越多了,但是大多數都不是被動的市值加權指數投資,而是投資特定領域的產業,或者是特定選股策略的半主動式 ETF。我認為有不少投資人已經把「被動指數投資」和「ETF 商品」混淆了。相信很多人會以為買 ETF 就是安全,那你認為買基金安全嗎?其實 ETF 的本質還是基金,只是在股票市場上可以直接交易而已。

現在的 ETF 商品,已經跟早期的基金越來越像,唯一差別就是手續費收得比較少一點。其實這些商品會有一些風險:

1. 因為非單純市值選股,所以換股的頻率一定較高,這會造成 ETF 經營的費用較高。而原本的報酬率就不一定能贏過大盤了,卻扣了比較多的手續費,長期要贏只會更難。

2. 市值加權 ETF 有天生的汰弱留強機制,誰市值高就選誰,這和特定領域的 ETF 有很大的差別。特定領域有可能起起伏伏,有時候贏大盤有時候輸大盤,若時間拉長來看 (20年等級),最終輸給大盤的機率很大。那麼你是否懂得適時換產業投資?這很考驗投資人的功力。

各大投信在這個時間點推出 ETF,搶搭資金行情的熱潮,就投信的角度來說很聰明,但是對投資人來說,這樣的選擇是否好,我個人是相當懷疑。在行情熱的時候,有題材的個股都會相對昂貴,未來或許是很有前景,但是當面臨修正的時候,這些過度熱情的股票往往會跌得較多,可以預期未來這些熱門話題的 ETF,報酬一定會低於大盤。

假設你對特定領域眼光精準,大跌的時候肯定是加碼,有這種投資功力的人不用擔心。至於一般只是跟著話題買特定產業 ETF 的人呢?大跌時的操作往往是認賠殺出,何況跌得還比大盤多,績效不要說勝過大盤了,肯定是遠遠落後大盤。

對多數人的建議,我還是只推薦市值加權 ETF,也就是 0050、006208 之類的股票,即便持股檔數少,權重有失真的狀況,但終究不會偏離大盤太多。如果不想要太偏重的人,可以適當加一些 0051 (中型股票)、或者加一些 0056、00878 (偏中型高股息),藉此降低過度偏差的權重。

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

基本面和投機

 一般學習投機的人,都是以技術面分析為主,而台股因為會公布法人的數據,所以逐漸發展出籌碼分析。但我想要講的是,對投機來說個人最推薦的反而是從基本面下手。

不是要投機嗎?為什麼要學基本面?因為基本面從長線的角度來看,幾乎代表了個股的趨勢。要知道技術分析為了定義趨勢,做了很多的努力,均線、MACD 指標、DMI 指標…等,但是這些趨勢往往是根據過去價格而畫出來的指標,但真正驅動價格的是什麼?是公司的業績。

也就是說,最直接的趨勢指標,其實就是公司的基本面。一檔賺錢的公司,如果獲利持續成長,那麼股價的趨勢一定是向上。本來股價 100 元、EPS 10 元的公司,如果 EPS 成長到 12 元,股價或許還會不動,那 EPS 成長到 15 元、甚至 20 元,你認為股價還會是 100 元嗎?這是不可能的!

基本面之所以被投機者拋棄,是因為就短線的角度來看,基本面的影響很輕微。但是時間拉長來看,股價一定是會跟著公司業績走,甚至每當月營收、季報、年報公布時,都會在技術線圖上造成明顯的觸發訊號。

所以,若你認同基本面可以當成股票的趨勢指標,那麼接下來就是什麼時候進場、什麼時候該出場了。這就是你學技術分析可以輔助的地方,投機功力越高,越容易進在低點、出在高點,但投機功力差又如何?只要你買的是基本面持續成長的股票,遲早會解套。

就個人經驗,學基本面需要的時間,遠遠比學技術面要有所成就的時間還要少很多。投機者為何要浪費那麼好的基本面優勢不用呢?

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

營收成長 vs. EPS成長 (年增率)

營收成長,其實不等於 EPS 成長。下面先簡單說明一下財務的名詞,再舉個例子來說明。

財務名詞:

營收成長,一般會看每個月公佈的月營收年增率。以同樣 3 月來說,去年 3 月賺 100 萬,而今年 3 月賺 110 萬,就代表年增率是 (110 -100 ) / 100 = 10%。

EPS 成長,一般會看每季公佈的 EPS 年增率。以 2020 年第一季假設 EPS 是 2 元,那 2021 年第一季假設 EPS 是 2.4 元,那年增率就是 (2.4 - 2) / 2 = 20%。

上述的「年增率」,一般比較專業的術語會說 YOY % (Year-on-year percentage)。

舉例:

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假設我賣一碗冰,成本 50 元,一碗賣 60 元,所以我一碗可以賺 10 元。假設冰漲價了,成本還是 50 元,但一碗賣 70 元,所以一碗就可以賺 20 元。

上述例子,若以營收成長的角度來看,假設我每個月賣的冰都一樣多碗,去年一碗 60 元,今年變成 70 元,代表月營收年增率是 (70 - 60) / 60 =  16.7%。

那以 EPS 的角度呢?一般 EPS 是以淨利去計算的,也就是只計算「淨賺」的部分。稍微簡化一點,去年一碗冰賺 10 元,今年一碗冰賺 20 元,年增率就是 (20 - 10) / 10 = 100%

解釋說明:

由例子可以看到,單純只是一碗冰漲價,以營收來看可能只造成 16.7% 的成長,但是以 EPS 來看卻是 100% 的成長,是不是很驚人?當一檔股價 EPS 翻倍的時候,股價通常也會有飛躍性的成長。

EPS 增加會影響股價的估值,本益比也會變,所以當投資者根據新的 EPS 而計算出的合理價,就會變高很多。這往往會造成大量的買盤進入,股價自然就會推高。

今年 (2021) 因為疫情解封,短期的大量需求,帶來的漲價效應可能會超乎大家預期。你以為營收只是成長一點而已,但實際上 EPS 可能會有爆發性的成長。

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

關於「限定產業」類型的 ETF

我一直都不太推薦「限定產業」類型的ETF,例如貴金屬 ETF、農產品 ETF、原物料 ETF、電子股 ETF、金融股 ETF 等等。我只推薦最單純以「市值加權」類型的 ETF,也就是說不限定產業,只以市值為絕對依據,例如:0050、006208、美股 SPY …等等。

底下以最近很熱門的 00881 (國泰台灣5G+ ETF) 來列出可能的問題:

1. 在 5G 很熱門的情況下,成份股有可能都偏貴。當然在趨勢正熱的情況下,股價有可能漲得也兇,那麼當熱潮退去時,是否也會跌比較兇?這是要思考的。

2. 限定產業,走勢就會跟著該產業起伏。5G 很熱門,但是能熱門多久?當另一個關鍵技術出來時,是否還是這些成份股佔優勢?一旦你投入資金在限定的產業時,就不得不去注意該產業的趨勢。

做為對照的市值加權 0050 (元大台灣50),上述問題都不存在:

1. 0050 因為是單純以市值加權,就像是永遠都及格的學生,因為及格分數就是它的成績。大盤漲多少,0050 就會漲多少,它不會漲比較猛,也不會跌比較多,當然大型權值股和大盤偶爾會有誤差,但差距不會太遠。

2. 因為完全以市值加權,所以哪個產業好或哪個公司強,就會變成 0050 成份股。也就是說市值加權,就已經內建產業的汱弱留強,或許以後權值股都是太空科技股,誰還在跟你地面上的 5G,你是否總是能夠掌握到趨勢?

3. 多數人否定 0050,就是因為台積電佔比太高。的確,以今天 2021/1/6 來說,台積電佔比已經接近 0050 的一半。但是反過來說,過去有多少人的績效,是勝過持有一堆台積電的 0050 ?現在的指數有大半都是台積電貢獻的,然後你說這樣佔比太高我不要,我要捨棄台灣最強的股票不想買太多,這樣是否合理?

總結:

限定產業的 ETF 不是不能投資,但是你要自己懂得掌握該產業的趨勢。假設你真的看好 5G 產業,預估該產業可以成長 2~3 年,然後適時獲利了結,轉往下一個未來趨勢的產業,那這樣最好。

如果你以為特定產業的 ETF 可以抱得長長久久,長期可以打敗 0050,那恐怕有什麼誤會。真正能夠長長久久,擁有自然淘汰機制的,只有單純市值加權的 ETF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