臉書標頭

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

長期投資的酸甜苦辣

你是否會羨慕有人手上長期持有低成本的股票,且帳面獲利高達好幾倍?一檔股票,要能夠持有好幾年,這中間需要經歷的事件、景氣榮枯,恐怕多到超乎你想像。

個人目前的選股,比較偏重產業的大趨勢,至少要有 3~5 年以上時間。在這段時間,可能會面臨到全球景氣的擴張或收縮,聯準會利率的調整,公司營收的起伏,產業趨勢的變動。

經歷這些東西,都還能長期持有公司的股票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。

因為這些種種的事件,都可能造成股價的波動,如果是上漲倒還輕鬆,如果是下跌就會面臨自己長期觀點的信心問題。股價跌了,是不是公司有問題?這種投機觀點,已根深蒂固地深植於投資人心中。

以台積電 (2330) 來說好了,從它股價 60 到 600 漲到十倍的過程中,經歷了多少次的景氣循環和升息循環?股價修正超過 20% 也經歷了好多次。總有人會說,對於成本只有 60 元的人來說,抱到 600 有什麼難的?這是個蠻大的誤解。

如果有人在台積電 60 元的時候就持有該股票 100 萬,當股價 600 元的時候,總價值已經來到 1000 萬。1000 萬如果跌掉 20% 就是跌掉 200 萬,如果像 2022 年跌掉 40% 就是跌掉 400 萬,你真的認為抱著看它跌很容易嗎?

如果你覺得抱不住就賣掉,反正成本 60 已經賺很多了,如果等景氣恢復,台積電獲利持續成長,當 EPS 50 元且本益比又回到 20 倍,此時股價已經來到 1000 元,你確定不會後悔嗎?老實說,如果會賣的人,大概也無法從 60 元抱到 600。

我舉這個例子,沒有要推薦台積電的意思,只是找一個家喻戶曉的股票來當長期投資的例子。這就是長期投資會經歷的酸甜苦辣,你說這容易嗎?我覺得很難,這也是巴菲特之所以很少人能複製他成就的原因。

長期投資的關鍵,我認為巴菲特能講的都講了,因為方法簡單到不像是發大財的心法,所以講了也沒多少人相信。而最難的地方,個人認為在於「長抱」。在長抱過程要經歷的東西,若不是真正有投資思維的人,是很難辦到的,這也是多數人無法像巴菲特一樣致富的原因。

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

分辨題材和實質利多

我發現很多人買股票的理由,都只是短期「題材」,而非長期的「實質利多」。

簡單說,「題材」通常是短期的效應,只是一個「有可能」未來會發酵的利多,不代表能夠持續下去,也不代表未來一定賺得到錢。

「實質利多」通常是較長期的效應,是一個未來能「確實」增加營收或獲利的事件,而且能夠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,甚至於永遠。

區別這兩者是非常重要的,短期題材通常只會讓投資人追高,而長期實質利多才能讓投資人長抱賺到趨勢財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舉例來說,如果一家生意走下坡的連鎖飲料店,為了拯救原本的業績,宣布要跨足當時最熱門的甜點,希望兩者可以相輔相成,這是題材還是實質利多?

如果本來的飲料營收是 100 億,甜點就算再熱門,也只能貢獻 1 億營收,影響其實只佔了 1%。而且甜點本身的成長速度,若輸給本業飲料衰退的速度,兩者相抵恐怕整體還是萎縮。

但如果這家飲料店,積極開發新口味,推出了一個爆紅款,不但頗受好評,又找名人加持擴大知名度,這是題材還是實質利多?

新口味有可能直接帶動本業的業績,還可能附帶改善其他品項的銷售量,整體營收有可能直接重回成長軌道,這是真的實質利多。

那麼這利多能持續多久呢?就看公司是否有繼續開發新口味,是否能保有關鍵人才,是否有積極優化各品項,這是需要持續追蹤的事情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題材在剛開始,往往只是一個研究課題的開始,對於投資人來說,你要知道這個題材實際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。

如果這個事件,只能帶來短期 1~2 個月的營收好轉,或是一個未來遙遙無期的夢想,在這種情況下的股票上漲,反而容易讓你套在高點,因為對於本業來說,幾乎什麼都沒有改變,等著你的還是衰退。

但是如果這個事件,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公司未來的營運規模,而且餅夠大,公司未來很確定能分到足夠多的份額,讓本業明顯增加,那這就算是實質利多。

總結來說,基本面投資是需要了解實際公司營運的,若一家公司的營運你無法了解,這家公司可能就不屬於你的能力圈。你如果根本不知道一家公司未來會成長還是衰退,那麼股價的漲跌對你來說就是一種隨機,或者說是賭博,只能看運氣了。

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

股利是一種自動提領的機制

股利對於投資者來說,可以視為一種「自動提領」的機制,因為只是提領,所以要和報酬分開來看。換句話說,股利的多寡不等於報酬。

一個股票的報酬,可以由價差和股利兩個部分構成。而股利配發時股價也會跟著修正,所以在配發的前後,對報酬來說幾乎沒有變化。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價差,甚至所謂的填息也可以視為價差的一種。

根據上面論點,如果創造報酬的終究是價差,你可以將自己的投資部位,視為一個長期不斷上漲的資產,這個資產可以是店面、土地、稀有藝術品…等等。如果你不缺錢,應該不會想把這個資產變現,也不會每年固定時間就刻意賣掉一些。

股利本身像是一種自動提領的手段。如果你真的需要這筆錢,股利是一個免費的提領機制,但是若你根本不缺錢,強迫提領反而變得有點多餘。多領沒花完的錢,你反而要重新買回資產,才能讓它繼續增值。

曾經我也很愛殖利率高的股票,和多數存股族一樣,著眼點在於股利只要足夠多,就可以滿足生活費,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。但是若你還在工作,或者有其他的收入,根本不缺這股利的話,股利就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。

真正能讓你帶來報酬,還是股票本身的增值。股利不等於報酬率,如果高股利的公司,整體報酬反而不高的話,對於財富的累積反而是有害的。只領取適當的股利,足夠滿足生活所需即可,其餘投資的選擇,反而要無視股利的高低,以增值速度為優先。

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

投資和投機

投資與投機,究竟該怎麼區別?這問題我思考了很久,終於想到一個比較好的解釋。表面上來看,一檔股票不是買就是賣,而能夠讓你獲利的,除了股息就是價差。要在看似相同的行為中,區別出「投資」或「投機」,唯一能夠有差異的就是背後的買賣想法。

下面是我對投機與投資的定義和解釋:

「投機」是根據公司的「股價本身」進行買賣,而「投資」是根據公司的「內在價值」進行買賣。兩種買賣的最終目的,都是為了獲取股利或價差。

投機者認為,一切的資訊最終都會反應在股價,所以只要根據股價本身來交易就行了。「最終」都會反應的意思,是代表有可能已反應,也有可能還未反應,但最終一定會反應是無庸置疑的。

投資者認為,股價最終都會反應公司的內在價值,進而發展出各種形式的估價方式。「最終」都會反應,代表有可能等了很久股價都沒反應,也有可能提前反應完,但最終一定會反應也是必然的。

投機和投資,若單用某一領域,都會有其優點和缺點,同時使用才是最佳策略。

投機者對於公司的基本面不了解,不知價格漲跌的真實程度,也不知股價最終能漲到什麼價位;反之,投資者對於公司營運有足夠的了解,在股價出現反向走勢時,反而可以低接取得較佳的成本。而股價發動時,也比較知道股價漲跌的根本原因,甚至能夠推算可能的價格,一次吃足較大的波段。

投資者對於股價的技術面沒有研究,進出點通常比較沒效率,例如買在一個剛起跌的位置,或是出在一個還沒漲完的位置;反之,投機者雖然捨棄基本面的資訊,卻可以買在起漲的位置,或者出在較漂亮的相對高點。甚至在短線到價滿足後,先行轉移資金,讓資金有較佳的運用。

因為投機和投資各有優缺點,無論以何者為主要依據,都可以用另一種方法輔佐來改善獲利。以投資為主的投資人,透過技術面可以讓進出場更漂亮;而投機為主的投資人,透過基本面可以讓勝率更高,更有機會抱完整個波段。

股價終究會反應內在價值,這個觀點無論投機者或投資者都是認同的。

只是投機者守著股價,等待價格告訴他們公司的內在價值;而投資者守著公司的內在價值,等待價格實現出公司的內在價值。兩者殊途同歸,實在沒必要互相否定,反而應該各取對方長處才是。

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

基本面投資的幾個層次

講一下基本面投資的幾個層次,這是我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,回過頭才發現自己已經走得很遠了。

1. 只看殖利率 (股利 / 股價)

基本面最簡單的方式,就是用殖利率來判斷股價高低,例如:6% 是便宜價、5% 是合理價、4% 是昂貴價。股利是一種很直接的回報,殖利率的計算也很簡單,通常很多存股入門都是看殖利率。看股利的好處是錢直接入帳,但缺點是容易錯過一些配發率低,但是股利會成長的股票。

2. 開始看本益比 (EPS / 股價)

殖利率是用股利來衡量價格高低,而本益比是用公司總共賺的錢和股價的比值來判斷價格高低。不過公司賺的錢,不見得全部都會當股利來配發,這是本益比和殖利率最大的差別。

對於追求股利的人來說,錢有入帳才重要,那為什麼要看本益比呢?因為很多股票其實成長性不錯,股利配發都會相對少,所以單用殖利率容易被濾掉,若用本益比就好一些。今年股利配發的殖利率 3%,但如果今年成長 20%,那明年配發的股利以今年來看可能就有 3.6% 了,如果每年這樣成長,那現在雖然只有 3%,未來可能會慢慢成長到 6% (相較初始殖利率)

3. 開始用本益成長比 (本益比 / 成長率%)

本益比雖然能夠避免殖利率的誤判,但是本益比也是一種過去的數據,他沒有辦法呈現出一家公司的成長速度。假設有二家都是殖利率 3%、本益比 20 的公司,如果其中一家隔年能翻倍,殖利率可能變 6%,而另一家只成長 20% 隔年的殖利率只有 3.6%。

當學會本益成長比,才能夠解讀一檔股票搭配成長性之後的估值。一個很簡單的舉例,成長性 20% 的股票合理本益比大約 20,成長性 30% 的股票合理本益比大約 30,大概是這種概念,所以成長性影響股價蠻巨大的。

4. 開始看產業趨勢和公司本質

上面的都是和財報相關的數據,有一些東西是財報上看不到的,那就是產業趨勢和公司本質。

產業趨勢指的是正在發生的大潮流、大趨勢,有一句話說得好「站在風口上,豬都會飛」。一個能夠大成長的公司,有時候不見得是公司多厲害,更多情況是時勢造英雄。所以政策面、新需求、新技術,是超越財報數據的重要關鍵。

公司本質,跟經營者、管理層有關,好的公司能夠面對困難、解決困難,偶爾的一些逆風不會影響公司長期的獲利能力,這代表短期的一些月營收衰退,或是一季的清庫存其實沒什麼,重要的是這個產業的需求是否消失,或者公司的競爭力是否還存在。

要能夠在這層次,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「你必須夠了解公司」,這也是所謂的「能力圈」。如果你根本看不懂這個領域的專業技術,就不可能評估產業趨勢,也很難判斷公司本質,所以了解公司非常重要。(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:投資最重要的事)

5. 結語

一路走到這個階段,才發現財報雖然重要,卻不是最重要的。很多基本面的投資者,都陷入財報上的數據,跟著月營收起起伏伏,不斷追逐哪家公司打入什麼供應鏈,緊迫盯著月營收變化幾個百分點,這些都只是見樹不見林。

一家公司只要在大趨勢的產業,透過本身的好體質,就能夠有很好的成長性。也就是說產業趨勢先對了,其次才是看公司的體質和財報。而要看對產業趨勢,需要培養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,以及對未來的預測能力。很多趨勢大家都知道,卻沒有聯想到該買什麼股票,等到股票飆漲完之後,才發現原來那家公司因為這波趨勢一飛沖天。

隨著自己的層次逐漸提昇,個股檔數越來越少,這時候才真的領悟,投資少數幾檔自己了解的公司,風險遠比投資一堆自己不懂的公司還要低,報酬還更好。套句巴菲特說過的話,投資只需要挑自己會打的好球,全力打出去就好。

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

投資最重要的事

最近自己的投資又昇華到另一個境界,總算可以有點自信地說自己懂投資了。仔細想想,我領悟的東西,投資大師其實都已經講過,巴菲特、彼得林區都說過,被多數人忽略的,竟然反而是關鍵。

想當初從殖利率學起,然後開始追求一些成長,學會推估近四季 EPS 預先算殖利率,接著學習本益比、本益成長比,後面又學了更多的財報,還從營收推算 EPS。

上面那些都是過程,也是基礎,雖然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。

最重要的其實是「你必須了解那家公司」。所謂的了解,不代表要對各項業務的細節瞭若指掌,而是你要真的知道公司賺的是哪種錢,和營運的主要項目是什麼。

多數人學了財報,都迷失在數字裡面,進入了「見山不是山」的困境。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公司的營運本身,當你的眼光重回營運本質時,才真正回到「見山還是山」的境界。

重新回想這些頂尖投資者講過的金句,你以為他們教你最多的東西是怎樣看財報嗎?不,他們一再地重申:「只投資你了解的事物,然後不要迷失在股價上面。」

這就是我領悟關於投資最重要的事,也是被最多人忽略的關鍵。很遺憾地,多數人都迷失於尋找最會漲的股票,怎樣從財報中挖掘出鑽石,卻完全不看公司的營運一眼。

就像很多投機到達最高境界的人總會說,漲就買、跌就賣,就那麼簡單。投資到最高境界的人,也總是說,投資你能了解的公司,買了然後抱住,就這麼簡單。

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

存股 ETF 背後的投資哲學

其實我推薦存 0050 和 00878,是以「存股」的心態在持有,而不是「指數投資」的心態。這篇來細談這方法背後的投資哲學。了解背後的投資哲學,你才能夠和我擁有相同的信念執行下去,否則這兩檔對你來說就只是股票代號而已。

(先前文章在這:用二檔 ETF 組成攻守兼備的組合,還沒看過的可以先閱讀)

之前的文章,已經有解釋挑選 0050 和 00878 的理由,0050 主要是為了成長性,而 00878 是為了防禦性和現金流需求。而這個想法是從早期的「自選 ETF」概念而來,我一開始其實是存個股的。

前幾年受到存股風氣的感染,也學了點基本分析,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存到足夠的股利,實現提早退休的夢想。於是挑了些個股,開始配置一定程度的資金,我最早的持股原則,是希望單一個股不超過 10% 的總資金比例,所以基本檔數就有 10~15 檔。

存了一、二年後發現,自己每年的績效其實約略等於 0050 和 0056 的平均。檢討起來發覺這績效很合理,因為我存的主要是高股息類型的股票,只是會盡量挑選股利有成長性的,再加上檔數其實不算少,所以整體績效會很接近市場報酬。0050 是市場平均的成長性報酬,而 0056 算是市場平均的高股息報酬,平均起來就是我自選 ETF 的績效。

老實說,我和所有自選股的人一樣,最基本的目標就是想要打敗大盤,不然我何必自選股票?不做以為很容易,做了才知道有多難。若是單一個股要贏過大盤,手上持股肯定有幾檔能拿出來說嘴,但是絕對不是重押那一檔,而是分散資金持有。所以就算你手上有股票是大漲的,績效平均下來之後,對整體績效來說也是影響甚微。

於是,為了贏過大盤,我開始降低檔數至 10 檔以內,放寬個股的持有比例到 15%,甚至故意挑選一些成長性高的股票。調整後的初期,確實有些微贏過大盤,但很快地又面臨大回檔,成長股的特性就是漲得多也跌得多。這時候我突然認知到,股票可以粗分為「成長型」和「防禦型」,這兩大類的股票有著不同的特性。

後來遇到了 2020 3月的疫情崩盤,即便我手上的股票,都是自認為財報數據很好的,但是在快速殺盤的情況下,我還是有恐慌過,好在我在低點前只出了 10% 的股票,沒有把股票全砍光。但這波殺盤仍然讓我覺得遺憾,自己竟然沒有在低檔加碼而是減碼。這時候我才認知到,光是對股票的數據有研究是不夠的,你必須對個股有深入的研究,才能夠在殺盤中保持信心加碼。

經歷了疫情的崩盤,我發現自選股沒想像中的容易,因為我的績效竟然還是等於或略低於 0050 和 0056 的平均,是不是該放棄自選股了?其實我沒有很認同 0056 只看未來一年股息的選股方式,覺得這樣操作很短視。剛好這時候 00878 誕生,00878 的選股邏輯和選中的股票看起來都很順眼,於是漸漸地將投資策略改為存 0050 和 00878。

那麼我的自選股呢?我現在對自選股的條件又更嚴格了,買之前我都會問自己,「崩盤了還敢繼續買嗎」?如果崩盤不敢加碼,那一開始就不要買。我到現在只有二檔自選股,其餘資金就是 0050 和 00878。其中一檔自選股去年績效非常好,讓我整體績效贏過大盤,另一檔今年才開始買。還好我最終沒有放棄自己選股,因為一方面存 ETF 實在太無聊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服輸。

回過頭來,講講文章開頭的存股心態,我買 0050 和 00878,是因為我預期這兩檔 ETF,就能夠達到我早期自選 ETF 的報酬。也就是整體的「殖利率」要夠高,最好還能夠保有些微的「成長性」,讓我存到足夠的股息就能夠提早退休。而且因為是 ETF,所以真的崩盤來了要加碼也沒在怕,可以避免對個股研究不足而信心不夠的問題。所以雖然是買 ETF,但背後的投資邏輯跟指數投資是不一樣的。

會想寫這篇,主要是因為目前(2022/6/16)台股面臨修正已有一段時間,大多投資人都是做多為主,想必心情不會太好過。但是若你和我一樣,擁有存股思維,希望打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,那麼股價越低你能買的單位數越多,反而應該開心才是。帳面虧損歸虧損,難過是必然的,但真正能夠讓你提早退休的,其實是「股利」。只要你還在累積資產的階段,股價越便宜存得越快不是嗎?

以上分享個人存 ETF 的投資哲學,希望對各位度過這段修正有些幫助。

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

槓桿 ETF 的調整時機 (續 ETF 正2)

這篇主要是續上篇槓桿 ETF 的特性 (ETF 正2),後續又做了不少回測,了解再平衡的時機。回測主要是以一半持有 00631L (正2) 和一半持有現金來看績效表現。

先說說最理想的調整時機:

1. 大盤回檔到最低點的時候

大盤回檔,正2 都會跌得比較多,上篇有說到正2加現金,平均之後的跌幅,會讓整體回檔幅度小於實際大盤。正2和現金之間的比例差距越大,再平衡的效果就越顯著。

不過問題也難在你不會知道最低點是哪裡,所以不是太早平衡就是太晚平衡,這就會降低正2加現金回檔幅度的效益,也就是說你可能搞半天跌得跟大盤是一樣多的。

那麼不平衡可不可以?不平衡的話,因為正2在下跌過程部位越來越少,當大盤重新上漲時,正2加現金的回漲速度,會落後於大盤。也就是說會有短時間績效輸給大盤,一直到大盤的漲幅夠大,正2加現金才會重新追上大盤。

2. 大盤上漲到最高點的時候

再來是大盤準備回落前,因為正2此時的部位可能是遠大於現金的,在回檔前將部位重新調整,回到正2和現金1:1,是最理想的時機點。後續下跌就只有 50% 的資金在下跌,再受惠於部位自動減小的效應,可以再度享有和現金平均後,整體跌得比較少的效果。

當然難度也同樣是要抓最高點的問題,所以太早平衡,會讓後續漲幅放大的效應不明顯;而太晚平衡,就會在正2部位過大的情況下,吃到相對高的回檔跌幅。

對槓桿 ETF 的總結:

槓桿 ETF 和現金等比例持有,有機會獲得比單純一倍商品更高的報酬,但是需要抓準再平衡的時機,才能夠獲得相對應的報酬。若時機抓不準的話,有很高的機率會讓績效等同於一倍商品,可是卻要付出額外的心力去操作。

事實上,額外報酬的來源,可以說是投機造成的額外報酬。投機相較於投資,本來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,但這是依靠投機功力去換來的。如果真的要投機,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操作,槓桿 ETF 只是其中一個風險較低的選擇。

以投資思維的感想:

若以投資思維來說,雖然正2加現金,很像單純持有 0050,風險也不特別高,但總是缺少了一點實際持有公司的感覺,反而比較像在長期做多大盤指數,只是不用期貨,改用槓桿 ETF 來達成而已。

如個人提倡的 0050 + 00878 來說,我更偏好透過不同資產間的比例配置,來達到間接避險的效果。又或者單純參考總經分析,在適當的時機拉高現金比例,甚至直接投機去操作選擇權來避險,操作上會更為單純。

另外,改用槓桿 ETF 之後,就沒有配息可以領,雖然說槓桿 ETF 內建機制也是可以吸收到配息的部分。但是單看殖利率來說,整體資產會因為一部分改用槓桿 ETF,造成整體殖利率下降。雖說理智上知道這只是數字上的差異,但情感上還是傾向於領配息的富足感。

花了不少時間研究,但我應該還是會回歸 0050 吧。投資的事沒什麼好壞,關鍵點也不是誰報酬比較高,只有適不適合自己而已。直接買入 0050 對我來說比較有「投資」的感覺,僅此而已。

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

槓桿 ETF 的特性 (ETF 正2)

無意間看到有人詳細介紹槓桿 ETF 的好處(【懶人包】「槓桿投資法」系列),覺得蠻有趣的,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其特性。台股目前有元大台灣正2、國泰台灣加權正2、富邦台灣加權正2…等指數型的槓桿型 ETF,這些 ETF 的本質都是用期貨來複製指數的單日二倍報酬,所以報酬應該大同小異,只是差在基金的規模和追蹤誤差。

我發現這類的商品,容易造成很大的誤解:「槓桿 ETF 的目標,是複製「單日」的二倍報酬,並不是長期的二倍報酬。

因為要複製單日的二倍報酬,所以經理人一定會在前一天調整到二倍的槓桿。當大盤漲3%,持有者因為持有二倍槓桿的期貨,帳上很快就多了 6% 的資金。可是隔天呢?持有者賺了 6%,總資金變多了,要讓變大的資金在下一個交易日還能有二倍的槓桿,勢必要依據新的金額,再重新調整到二倍槓桿。

而這個調整就是魔鬼所在,當持有者的資金賺錢時,資金會越來越大,所以期貨的口數就會跟著越放越大;反之,當持有者的資金虧錢時,總資金越來越小,所以期貨的口數就跟著變少。

漲跌%指數合約1點價值合約1口價值2倍漲跌%損益持有資金換算大台口數
16800200336000020000001.190
10%18480200369600040000024000001.299
10%20328200406560048000028800001.417
10%22361200447216057600034560001.546
10%24597200491937669120041472001.686
-10%221372004427438-82944033177601.499
-10%199232003984695-66355226542081.332
-10%179312003586225-53084221233661.184
漲跌%指數合約1點價值合約1口價值1倍漲跌%損益持有資金換算大台口數
16800200336000020000000.595
10%18480200369600020000022000000.595
10%20328200406560022000024200000.595
10%22361200447216024200026620000.595
10%24597200491937626620029282000.595
-10%221372004427438-29282026353800.595
-10%199232003984695-26353823718420.595
-10%179312003586225-23718421346580.595

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有提到,當賺錢時槓桿 ETF 有複利效應,長期來看你可能賺到的不只是二倍而已。至於虧錢時,因為口數變小的緣故,你本來以為自己長期會虧二倍的跌幅,但反而跌得沒想像中多。

至於這數字我舉個試算的給大家感覺一下,假設大盤連續 5 根跌停(-10%),最後的漲跌幅會是 -41% (算式為:1 - 0.9^5)。那麼指數正2的商品,連續 5 根跌停(-20%)最後會跌掉多少?跌二倍變成 -82% 嗎?非也,實際上的漲跌幅只有 -67% (算式為:1 - 0.8^5)。

聽起來這種槓桿的商品不是很可怕嗎?一般指數跌四成已經很恐怖了,正2竟然還跌了快七成,如果你單獨持有的話確實是很恐怖,但是若你搭配同等的現金來操作,就完全是另一回事。假設一開始就是一半「現金」搭配一半「正2 ETF」,那麼當正2 ETF 跌了 67%,和現金平均起來後是跌多少?只跌 33.5 %,這個受傷程度遠遠比單純的指數 -41% 還要好上許多。

而且當你所有資金都砸進去之後,崩盤後你是無能為力的,但持有一半現金和正2 ETF 的人還可以執行「再平衡」,當指數漲回去原點的時候,一般指數的持有者不賠不賺,而現金搭配正2的持有者反而會賺到非常可觀的報酬。

作者提出的現金 + 正2 ETF 操作法,確實比單純的 0050 還要多一點操作空間,我另外還試算了再平衡的時機,會對報酬造成怎樣的影響,不過礙於篇幅就以後再補充吧。

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

利率會影響股價的估值

金融界有一個高登模型 (Gordon Model),用來評估股價的合理價,其中「利率」會是一個影響因素,這將大大影響成長股的估值,而這也是為什麼升息時成長股都跌很慘的原因。其實個人覺得這有點難,我把丁大的教學貼在這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了解:

直接用白話文來舉例,在過去低利率的環境下,台積電的合理本益比也許是 25 倍,但是在利率上升之後,合理本益比可能是 20 倍。這本益比 5 倍的差距,就足以讓台積電跌掉 130 元。(參考 Goodinfo 2022/5/28 的財報數據)


在升息環境下,即便該個股的基本面完全沒變動,所謂的「合理價」算法已經變了,那麼接下來再漲的理由,就是要等著 EPS 上升,合理價才會跟著上升。不過合理價跟實際股價之間是有差距的,對未來景氣展望和市場情緒都會影響到實際股價怎麼呈現。

對基本面投資來說,個股要如何估價,對於買賣決策有著關鍵性的影響。這波升息造成的大修正,我也是學到不少東西,「利率影響估值」是我最大的收獲,未來還有機會的話,應該盡早做調整。

講到這還可以思考一個問題,這只是個公式,為什麼市場一定要買單呢?我想到兩個理由:一個理由是市場大戶、法人都是根據此公式去估價的,那麼他們終究會根據這價格去調整持股。另一個理由,是當升息之後,大戶肯定會調整資產配置,如果無風險的利率報酬就很好了,他們為什麼要把錢放在風險高的股市呢?或許他們會想調降股市的資金比例,而這一調整就是大賣股市了。

重新再出發,如果現在的股價才是所謂的「合理價」,那麼你的投資決策想做什麼調整?不要傻傻地以為股價一定會回到前高,假設你投資的公司基本面沒任何成長,那麼在升息環境下,該公司的合理價只是越來越低而已。反之,若公司是會成長的,那就看成長得比較快還是升息比較快,這會影響該公司的合理價是上升還是下降。

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

配息對投資的意義

這篇來談談「配息」對投資的意義。

一般人對配息的了解,都是侷限在於填息這件事。因為配息的當天,股價會自動扣除配息金額,所以普遍人的認知,都是認為配息如果日後不填息,就是左手換右手,沒什麼意義。這個理解就「短線」的角度來說是正確的,但是以「長線」的角度來看就不是如此。

為了快速讓各位了解配息的價值,我直接舉一個極端的假設。

如果有一家公司股價 100 元,由於每年都穩定獲利,所以每年都配發現金股利 5 元,但是它的股價永遠都不填息,這樣會發生什麼事?20 年之後這家公司的股價會變成只剩 0 元!你覺得這件事有可能發生嗎?這代表你不用掏錢就可以買下一家公司,然後這家公司還每年配發股利 5 元。

那麼好康的事哪輪得到你,一定有人在公司跌到剩 10 元時就買進 (5元股利 / 10元股價 = 殖利率 50%),或者 20 元就買進 (5元股利 / 20 元股價 = 殖利率 25%)。就現實世界來說,如果一家公司「穩定」賺錢,大概殖利率 10% 就很吸引人了,跌到 50 元就會有明顯支撐。(注意:要穩定賺錢,景氣循環股那種起伏不定的不算)

而配息的另一個角度,我在部落格另一篇文「存股的初衷」有寫過,主要就是希望擁有用不完的現金流。100 萬如果每年花 5 萬只要 20 年就會花完,可是若把 100 萬投入殖利率 5% 的商品,你一輩子都花不完。由於一家公司的營運不一定能長久持續,所以投入高股息 ETF 讓它自動汰換股票會比較容易達成。

我相信講到這裡,很多人理智上已經能理解,但是情感上很難認同,因為多數人受到投機思維的影響太過根深蒂固。你可以想像 100 萬已經丟給有合格證照的經理人代操,並且他保證每年給你 4~6 % 的分紅。或者買進高股息 ETF 之後把 APP 刪掉,從此不再看盤,你每年就等著帳戶現金進來就好。

下次有人跟你說配息只是左手換右手,你可以反問他,所以高股息 ETF (0056 或 00878) 有一天會跌到零嗎?不然為什麼錢會配不完呢?當這種會自動汰換成份股的 ETF 跌到零的那天,大盤指數也跌到 0 點了。既然大盤不可能跌到 0 元,那配息又怎麼可能只是左手換右手呢?公司營運會獲利,路邊的每一家店面賺錢也會發薪水和獎金,配息的現金來源是公司額外賺到的錢而不是投資一開始的本金,只要公司穩定獲利,自然沒有配完的一天。

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

投資該有的資產淨值思維

當投資有一定經驗之後,過往的股票成本就會漸漸淡去,取而代之的是資產淨值的思維。

假設 A 公司風險變高、預期報酬偏低,而 B 公司風險較低、預期報酬高,這時候可以減少 A 公司的持股比例,轉而增加 B 公司的持有比例。即便 A 公司當初買入的價格較高,現在賣出會實現帳面虧損,但以資產淨值的思維來說,這不會造成任何困擾。因為對一個投資者來說,他心中早已用「資產淨值」取代「個股成本價」在思考事情。

什麼叫做用「資產淨值」取代「個股成本價」來思考呢?

舉例來說,如果 A 股票成本價 100 萬,B 股票成本價也 100 萬,這時候總資產淨值為 200 萬。假設 A 股票下跌只剩 80 萬,B 股票上漲為 110 萬,80 + 110 = 190 萬,對投資者來說,這個時刻他只擁有 190 萬的資產。如果 A 股票產生了經營危機或嚴重風險,投資者想要換成另一家 C 公司來投資,他很可能單純將 190 萬分成兩份,也就是 95 萬投資 C 股票、95萬投資 B 股票,又或者 B 股票不動,單純將 A 股票的錢換成 C 股票,也就是所謂的換股。

對一般有成本迷思的人來說,他會覺得 A 股票成本 100 萬,結果現在 80 萬就直接賣了,虧了 20 萬元,所以他會捨不得賣掉。但是對一個以淨值考量的投資者來說,該虧的早就虧了,每一天的收盤都會產生新的淨值,而淨值 190 萬才是自己當下真正擁有的資產。從 190 萬出發,該怎麼配置資產最有利,這才是一個投資者的思考邏輯。

總結來說,投資者會認為自己的資產每天都有新的淨值,而每天都可以思考是否有更佳的配置比例。至於幾元買的股票,成本價多少,早已不重要。(之前也寫了一篇相同概念的文章:零成本的迷思)

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

用二檔 ETF 組成攻守兼備的組合

攻守兼備的 ETF 組合:

個人目前推薦的兩檔 ETF 是 0050 和 00878,其中 0050 是攻擊方的代表,而 00878 是防禦方的代表。而投資方法很單純,就是定期買入並且長期持有,兩者的持有比例並沒有強硬規定,可以依照個人風險偏好和需求來調整。下面會分別介紹這兩檔 ETF 的特性:

0050 ETF:

0050 是元大發行的 ETF,主要是追蹤台灣上市股票中權值最大的 50 檔股票,並且被動地按照個股所佔的市值來持有,即所謂的市值加權。簡單來說,就是誰佔的市值大,就持有比較高的比例,不會針對個股去限制持有上限 (有些 ETF 會限制一檔個股最高只能持有 10% 或 30% 等等)。

市值加權,一般人會以為就只是追蹤大盤而已,有什麼了不起的嗎?要知道市場上的聰明資金,總是用錢對各個企業投票,越是強大的企業,越能夠聚集資金。這就造就了大者恆大,越是強大的企業市值就越高。相對地,當一家企業衰弱時,聰明資金也會撤出股票,漸漸地那檔股票的市值也會越來越小,最終被踢出 0050。

所以 0050 的價值,就在於市值加權的選股策略本身,就內建了汰弱留強的機制,且 0050 徹底地按照市值來持有,並沒有額外加上任何限制。很多人會嫌棄 0050 裡面持有太多的台積電,但事實上,台股裡面最穩定成長的就是台積電,沒有任何一檔個股能夠匹敵這種穩定度和成長性。況且過去幾年只要是沒持有台積電的 ETF,績效都是遠遠落後於大盤。對於最強的個股,卻要刻意去限制持有的比例,反而違背了被動投資的精神,也破壞了汰弱留強的動態機制。

0050 因為是持有權重最高的 50 檔個股,所以走勢跟大盤是亦步亦趨。以其成份股的特性來說,偏向是成長股的特性。成長股往往是漲得多,但是遇到修正時也跌得兇,且殖利率通常比較低。成長股一般著重的是其成長性,比較無法滿足配息的現金流需求。

00878 ETF:

00878 是國泰發行的 ETF,選股主要是以高股息為主,依據的標準是個股的歷史殖利率,並且加了 ESG 的篩選,詳細可參考部落格另一篇專文介紹:國泰永續高股息 ETF (00878)

00878 有幾個我喜歡的優點:
1. 它是季配息,雖然某程度來說,季配息像是一種延遲發放的概念,只是把一大包分成四次來發給你,但是每季都有現金入帳,對於心理層面有很正面的回饋。
2. 00878 選股標準是根據歷史的殖利率,相較之下 0056 是預測未來一年的殖利率,預測本身就有一點人為因素。且因為 0056 只根據一年來評判,所以容易選到只有短期發得好的公司,而 00878 歷史資料看的至少有三年,所以會選到的往往是配息相對穩定的公司。

由於 00878 是高股息類型的 ETF,通常這類股票的特性就是漲得少、跌得也少,整體的成長性通常不高,但是殖利率都蠻好的,很適合需要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者。

同時持有兩者會發生什麼?

最前面有說,我建議的投資方法,是同時持有這兩檔 ETF,同時持有會發生什麼事呢?0050 的缺點是殖利率低,這部分 00878 可以補足;而 00878 的缺點是成長性不足,這部分 0050 恰好可以補足。這兩檔的選股都非常單純,是一般投資人可以掌握的邏輯,而且選股策略很被動,沒什麼人為可以操作的空間。

當你同時持有這兩種 ETF 的時候,你會發現當大盤好的時候,0050 可以很好的跟上報酬率,不會有手上股票都沒有漲到的失落感。而大盤不好時,00878 會發揮很好的抗跌效果,可以減低大盤回檔的打擊感。別小看這種心理層面的因素,投資能否長期堅持下去,心理層面的影響反而超越方法本身。

另外,根據 0050 的選股特性,選到的都是權重大的股票,因為持股只有 50 檔,所以成份比例上會有一點扭曲,台積電的比例將近 45%。而 00878 偏重高股息,相對容易選到權重沒那麼大的股票。綜合起來同時持有這兩檔 ETF,整體的成份股會更接近大盤的原始比例,0050 偏重台積電的問題,反而會因為持有 00878 之後有所平衡。個人長期觀察的結果,大盤當日的漲跌通常會等於 0050 和 00878 漲跌的平均。

持有和調整的建議:

前面有提到,我並沒有硬性建議這兩檔 ETF 的持有比例,對現金流比較偏重,或者希望股票波動小一點的,就拉高 00878 的比例;若偏重成長性,沒那麼需要配息需求的,就拉高 0050 的比例。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決定比例,就固定一半一半吧。

假設你 0050 和 00878 是決定各持有一半,可以選擇一定時間再平衡,這個時間最好不要短於一個月,但究竟多久平衡比較好,我沒有標準答案。如果你對於大盤行情有些預判能力,可以在大盤過熱的時候,降低 0050 的比例轉到 00878;或者當大盤回落很深時,將 00878 的資金轉移到 0050。攻擊 (0050) 和防禦 (00878) 的切換,可以有一些主觀的判斷空間,讓投資人保有些微的樂趣,即便判斷錯誤損失也不至於太大。

因為整體的投資策略,是定期買進並且長期持有,所以你也可以每次要投入時,就看 0050 和 00878 哪邊的持股市值比較少,就將新資金投入到那邊即可。舉例來說,假設你年初時 0050 和 00878 各持有 50 萬,結果現在大盤指數大回檔,0050 跌得比較多只剩下 40 萬,而 00878 還有 45 萬,那你就把新資金補到 0050 那邊,讓 0050 和 00878 重新回到一樣的市值。

結語:

同時持有 0050 和 00878,是我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組 ETF 簡化而來。有在自選股票的人,都會有核心持股 vs. 衛星持股的概念,或者攻擊型股票 vs. 防禦型股票。0050 和 00878 算是一種互補型 ETF 的概念,其本身的策略也夠單純,不會給人 ETF 為什麼總是選到奇怪股票的疑惑。兩種特性的股票搭配在一起,對於心理層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支撐,會讓持有者的心態比較穩定。

(轉貼或引用請註明:流心的投資哲學,本篇撰寫於 2022/4月)

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

估值的藝術

學習基本面投資之後,發現最重要的核心都圍繞在「估值」身上。所謂的估值,就是根據公司的獲利能力和成長速度,定出一檔股價該有的「價值」。關於成長速度的相關知識,我在部落格價值評估類別的文章講得很多了,這邊就不再重複。

這個「價值」,不一定等於現在市場的「價格」。市場的價格,是根據不同經濟狀況、交易者短線或長線觀點、人為籌碼炒作,所產生出來的價格。「價值」可能是一條穩定成長的直線,但是「價格」卻是上上下下,有時超漲有時超跌,但價格走勢的長期方向一定是向著價值線靠攏。

那我只要學會如何評估價值(估值),最終就能獲利囉?理論上是,但實務上有一定的難度。因為估值需要考慮公司的成長速度,而成長速度卻是一個變動的因子,所以你很難正確地定出那條價值線。而成長又和什麼有關呢?和公司一切營運穩定度、未來市場佈局、世界經濟狀況、原物料價格,都脫不了關係。

一檔股票的估值過程,就很像是颱風的路徑預測圖。你只能預測颱風大概率的路徑會怎麼走,但不可能百分之百命中,或每次颱風都準確命中。而估值也只能根據公司的歷史財報和未來業績展望,計算出一個可能達到的價格。這也是為什麼資深的投資者,都會建議買入價要保留安全邊際,為的就是避免估值誤差造成的損失。

我認為估值是一門藝術。根據公司的法說會展望、市場的未來需求,你可以預期一個大致的方向。再定期檢視公司的財報,確定營運是否穩定朝著正確的方向走。就像是追蹤颱風路徑預測圖一樣,你一定會定期確認現在颱風的位置,以及周邊高低氣壓的勢力,預測出下幾個小時的方向。之所以是藝術,就是這種事沒有百分之百的,評估的經驗和考量的參數越多,就越有機會獲得準確的路徑圖。

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

在低檔大量買入自己了解的股票

最近在思考幾位投資小有成就的達人,究竟賺大錢的關鍵是什麼?我認為是「在低檔大量買入自己了解的股票。」這有幾個重點:一個是低檔 (通常是令人恐慌的崩盤),然後要大量 (買太少沒用),還要是自己了解的股票 (買了抱不住也沒用)。

如果要再濃縮一點來說,你要先找到自己在崩盤時,有信心敢買什麼股票。有的達人可以持續買入兆豐金、玉山金、台積電、中華食,他們都因此而致富。我個人不建議研究不多的人買個股,害怕波動的可以買 00878,積極一點的可以買 0050,或者兩種都買。

投機高手總會在底部確立後,賺到一個上漲的波段。但投資者如果選對標的,勇於在大回檔後分批買入,也同樣可以賺到一個微笑曲線的大波段。何況投機者功力不夠的,往往只敢買一點點,但投資者只要心態正確(真投資而非投機),通常都敢買入大部位的資產,以「總資產」的報酬率來說,投資者通常賺比較多。

「在低檔大量買入自己了解的股票」,賺大錢的關鍵就是如此而已,有很多達人也都出書了,但想必很多人都只是認為他們運氣好,心想「還不是他們運氣好遇到 2008 金融海嘯」。但你可以問問自己,之前新冠疫情殺到 8500 點的時候你做了什麼?你敢買嗎?敢買多少?又能抱多久?

當然,個股不能隨便買的,並不是每檔個股都一定會起死回生,這是需要花心思研究的。對個股的信心,就來自於親身研究後的了解,公司體質、現金流、財報、官股等基本面。不研究的人只能買 ETF,而且還不能是特定題材的 ETF,只能是市值加權或是高股息等類型,才不會因為題材改變而陷入長期衰退。

投資是需要學習的,不事先學習,即便崩盤再度發生你也不會做正確的事。而即便你存了足夠的錢,沒有投資思維的話,也同樣不敢退休。看別人成功好像很容易,你不先準備的話,即便機會來了成功也不屬於你,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