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大盤對投資人的意義
這篇想講講「大盤」在我的投資歷程中,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。
如果從部落格最舊的文章開始看,你會發現我講比較多的是基本面的知識,但我最早期的投資,是從大盤開始的。
流心的成長歷程:大盤(一無所知) -> 技術面 -> 基本面 -> 大盤(總體經濟)。
終於,我繞了一圈回來了。至少我不是以輸家的姿態回來,而是經過歷練後的贏家,自認有打贏大盤好幾年。只是因為不想再那麼勞累,所以逐漸轉向被動投資。
個股對我來說已經變成是做興趣的,而不是做為核心持股,相對大筆的資金都已經投入 ETF,用被動的方式參與經濟成長。雖說被動投資的報酬或許會不如自己操作,但是勝在輕鬆又無壓力。
回過正題,大盤對一開始的我來說,是無腦又科學的好方法。自以為看了一些書,就能夠複製大盤的績效,果然新手還是太天真了。
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,要能夠安份只買大盤,需要克服個股暴漲的誘惑,需要克服股市下跌的恐懼,需要克服股市上漲賣出的衝動。太過純真的心靈,相對容易被影響,一開始就投資指數的人,不出意外都是失敗收場。
中間開始學技術面,很認真地跟著老師練功,有學到一些東西,但始終無法放大資金。直到學習基本面之後,再經營臉書粉專,才漸漸有了明顯的成果。這段過程主要都在學習,我不打算細講,主要還是後來又開始認同大盤。
當我學習了很多東西之後,才發現大盤其實就是個股的綜合體。
聽起來像是廢話,菜鳥也知道大盤本來就是個股市值加權的指數。對新手的認知來說,大盤就是大盤,就是做期貨那類的東西,而個股是個股,和大盤沒什麼關係。
可是當我親身感受過個股的漲跌,再回過去看大盤是如何在反應個股的漲跌,我漸漸能夠從大盤的漲跌中感受到個股的起伏。大盤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指數,在我眼中已經變成個股的集合體。
看好經濟的發展,大盤就能夠帶給你一個合理的報酬,這也是總體經濟重要的地方。如果嫌報酬不夠,可以斟酌開些槓桿,或合理的借貸來投資,前提是一定要算好足夠的風險,賺得少還是有賺,總比承擔過度風險而沉船來得好。
延伸來說,流心一直都不排斥「被動型」高股息 ETF,畢竟這些 ETF 的選股池都是從 300 大的個股中挑出,再怎樣也是會跟著大盤的潮水起伏,不至於大盤漲潮,結果單一 ETF 自己沉入海底。如果買市值型 ETF 的失敗率那麼高,那麼從高股息 ETF 開始練習,也是很好的開始。
總結一下,大盤對我的意義已經不同,從早期對大盤的無知,到現在可以從大盤中感受到個股的集合體。其實投資大盤,就是在投資經濟成長,大盤不只是數字,而是一國的經濟能力,和眾多個股的共同努力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