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資產者對風險的迴避心態

觀察許多金融市場的贏家,在資產達到一定程度後,都開始對風險有些迴避心態。簡單來說,錢多之後就變得保求,這是人性,很多人都有一樣的行為表現。

或許這正是巴菲特為什麼能夠僅靠投資,就排上富豪榜的關鍵。他心中似乎沒有那個界限,只是日復一日地尋找投資機會,他有談過投資對他來說已是樂趣,自己的生活仍舊平淡單純。

思考幾個問題,怎樣叫做錢夠多?達到一定的程度,那數字是多少?每個人都一樣嗎?

以流心的觀點來看,那個數字是普通人對於「有錢人」所定義的數字,曾經百萬就可稱為富翁,而如今以 2025 年的台灣來說,那個數字大約是一億。

或許在達到那個數字後,人的潛意識就會告訴自己,你現在是「有錢人」了,目標已經達到,不應該再那麼積極賺錢,應該要做些不同的事情。

在目標達成前,那個數字是個驅動力,而在目標達成後,那個數字就變成緊箍咒。

讓我們再回頭推敲股神是怎麼想的,如果投資對他來說只是個遊戲,那個數字就不太重要。因為重要的是尋找投資機會,和證明自己的眼光,數字只是遊戲代幣,只是用來驗證自己的對錯。

結論,這篇只是在深思高資產者對於風險迴避的行為,和它背後的特定數字從何而來。錢不是非得要那麼多才夠用,但因為某個特定原因而自我侷限,也不是那麼必要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