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5的文章

補充保費的一些想法

政府想得很天真,補充保費改成總歸戶後,以為可以收更多。依照目前民眾強烈反彈的反應,恐怕總歸戶之後,散戶都會開始棄守高股息,稅收最終搞不好還減少。 以今年的行情來說,市值型 ETF 明顯跑贏高股息 ETF,很多高股息 ETF 的持有者早就人心浮動,現在補充保費再推一把,可以預期的是高股息 ETF 會流出更多資金。 假設真的不幸實施,那也很簡單,投資人可以改以海外或市值型 ETF 為主,就可以減少衝擊。唯一難逃的是存高殖利率個股的民眾,但也許股東也會開始要求不配息或配股,總會有應對方式。 海外 ETF 算是海外收入,課稅是另一個機制,課稅門檻較高,除非資金龐大,不然不容易被課到。而市值型 ETF 的配息,有很大比例是資本利得,不歸屬需要課稅的 54C 項目,所以衝擊沒想像中大。 實際上台股還可以用正 2 ETF 來取代市值型 ETF,那就完全不用課稅,只要搭配其餘無槓桿商品或部分現金,做好資產配置和再平衡,正 2 ETF 也是很好的工具。(可參考: 勿把槓桿的特性當成耗損 ) 總之,大家有反應是好事,有關注就等於有監督,相信政府最終不敢亂搞。政治並不是選舉完就不關自己的事,選出來的人還是需要被監督,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民主制度。

波動才是股市的常態

這波股市漲得讓人心慌,因為股市很少可以這樣漲了又漲,中間幾乎沒什麼修正。 很多空手的人都會說,等下次回檔後我要進場,可是當回檔真的來臨時,又真的敢進場嗎?也很多本來手上有部位的人,在每次的風吹草動都會賣飛一些,直到手上再也沒股票。 進入市場賺錢是有門檻的,那個門檻就是你必須能夠忍受波動,能夠接受損益上上下下。如果今天股市是只漲不跌,漲到目標價就不動,那可能大家都財富自由了,也沒人會賣飛,每個人都能獲得穩定的大盤報酬。 其實對於長期投資的人來說,核心思維確實是如此,也就是「大盤長期是上漲的」。但實際情況卻是漲漲跌跌,多頭和空頭接替循環,再伴隨著消息滿天飛,核心思維早就拋諸腦後,心中只剩下恐懼和貪婪。 近期很多人開始質疑 AI 泡沫論,更是懷疑永動機的策略,是不是自我毀滅的前奏。以流心的觀點來說:「 人們會擔心泡沫,正是還沒泡沫的證明 。 」 這波上漲,我每次都會去預測回檔的點位,然後每次都失敗,因為回檔的幅度總是小於我的預估。我不確定這次回檔會有多深,但空手的人自己要思考,回檔後到底要不要進場? 流心這邊可以給出個人的行情預測,但是不準無法負責,各位自己要有能力承擔。 目前漲勢雖然已有停歇的跡象,但這只是中途的休息站,要說泡沫真的還太遠。買入能明確受惠 AI 的股票或 ETF,相信等泡沫真的來臨時,都會有獲利空間,接下的路可能會稍微顛簸點,各位要坐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