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置頂公告

粉專已於 2024-6-10 停用,未來任何公告請以部落格為主

粉專已於 2024-6-10 停用,目前能搜尋到的粉專皆為詐騙偽裝,在此特別聲明: 「未來若有任何公告,請以部落格為主,若部落格沒寫的,一律都以假的來判定。」 此外,若流心在投資方面有什麼心得,也會持續更新在部落格,還是歡迎偶爾來看看。

補充保費的一些想法

政府想得很天真,補充保費改成總歸戶後,以為可以收更多。依照目前民眾強烈反彈的反應,恐怕總歸戶之後,散戶都會開始棄守高股息,稅收最終搞不好還減少。 以今年的行情來說,市值型 ETF 明顯跑贏高股息 ETF,很多高股息 ETF 的持有者早就人心浮動,現在補充保費再推一把,可以預期的是高股息 ETF 會流出更多資金。 假設真的不幸實施,那也很簡單,投資人可以改以海外或市值型 ETF 為主,就可以減少衝擊。唯一難逃的是存高殖利率個股的民眾,但也許股東也會開始要求不配息或配股,總會有應對方式。 海外 ETF 算是海外收入,課稅是另一個機制,課稅門檻較高,除非資金龐大,不然不容易被課到。而市值型 ETF 的配息,有很大比例是資本利得,不歸屬需要課稅的 54C 項目,所以衝擊沒想像中大。 實際上台股還可以用正 2 ETF 來取代市值型 ETF,那就完全不用課稅,只要搭配其餘無槓桿商品或部分現金,做好資產配置和再平衡,正 2 ETF 也是很好的工具。(可參考: 勿把槓桿的特性當成耗損 ) 總之,大家有反應是好事,有關注就等於有監督,相信政府最終不敢亂搞。政治並不是選舉完就不關自己的事,選出來的人還是需要被監督,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民主制度。

波動才是股市的常態

這波股市漲得讓人心慌,因為股市很少可以這樣漲了又漲,中間幾乎沒什麼修正。 很多空手的人都會說,等下次回檔後我要進場,可是當回檔真的來臨時,又真的敢進場嗎?也很多本來手上有部位的人,在每次的風吹草動都會賣飛一些,直到手上再也沒股票。 進入市場賺錢是有門檻的,那個門檻就是你必須能夠忍受波動,能夠接受損益上上下下。如果今天股市是只漲不跌,漲到目標價就不動,那可能大家都財富自由了,也沒人會賣飛,每個人都能獲得穩定的大盤報酬。 其實對於長期投資的人來說,核心思維確實是如此,也就是「大盤長期是上漲的」。但實際情況卻是漲漲跌跌,多頭和空頭接替循環,再伴隨著消息滿天飛,核心思維早就拋諸腦後,心中只剩下恐懼和貪婪。 近期很多人開始質疑 AI 泡沫論,更是懷疑永動機的策略,是不是自我毀滅的前奏。以流心的觀點來說:「 人們會擔心泡沫,正是還沒泡沫的證明 。 」 這波上漲,我每次都會去預測回檔的點位,然後每次都失敗,因為回檔的幅度總是小於我的預估。我不確定這次回檔會有多深,但空手的人自己要思考,回檔後到底要不要進場? 流心這邊可以給出個人的行情預測,但是不準無法負責,各位自己要有能力承擔。 目前漲勢雖然已有停歇的跡象,但這只是中途的休息站,要說泡沫真的還太遠。買入能明確受惠 AI 的股票或 ETF,相信等泡沫真的來臨時,都會有獲利空間,接下的路可能會稍微顛簸點,各位要坐穩了。

高提領率的市值型 ETF (00858 和 00922)

流心不排斥高股息 ETF,原因是多數投資人經驗不足,很難捱過市值型的震盪,但配息有一種獲利入袋的心理支持,會讓人比較能夠抱住。 所以推薦高股息的立足點,是對比於不敢投資股市的投資人,若可以藉助高股息的配息,讓本來不敢投資股市的人,願意進場且穩定抱住,總比一直不敢投資還要好。 現在有一些市值型 ETF,會分配資本利得(價差)來當股息。這個不算是成份股的真實配息,比較像是幫你提領一定比例的現金,而現金來源是上漲過程的價差,我把這種叫做 高提領率的市值型 ETF 。 這種 ETF 有一些好處,第一個是配息看起來多,同樣有穩固投資心態的效果,然後因為本身是市值型 ETF,所以績效就是約略等於大盤,沒什麼好比較的。(參考: 股利是一種自動提領的機制 ) 過往高股息 ETF 總是會被攻擊,配息只是左手換右手,這個我寫過不少文章,你只要請他回答這個問題「中華電信的股價為什麼沒跌到零」,就不需要再多做解釋。(參考: 配息對投資的意義 ) 再來是高股息 ETF 也總是會被攻擊績效差,那我現在直接持有市值型 ETF,就沒有太大績效問題了吧?唯一讓人有疑慮的,就是配息提領的部分現金,暫時無法參與股市,可能會減少部分績效,最好還是拿到錢要買回,才有複利的效果。 可能有人會說,配息還要買回,那中間的空檔就少賺了。你怎麼知道短暫的無法參與,是賺還是賠?搞不好剛好閃掉崩盤不是嗎?而且要知道配息的錢只有小部分,並不是全部的部位,所以就算真的影響績效,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。 最後,我舉幾個台股現有的商品,符合所謂高提領率的市值型 ETF,給各位參考。若你真的認為配息不好,也是有不配息的商品可用。 高提領率美股 S&P 500:00858 不配息美股 S&P 500:00646 高提領率台股大盤:00922 不配息台股大盤:暫無,若有的話可留言通知。另可用 00675L 搭配一半的現金來替代。 00858 近兩次領息日 2/20、8/19,而 00922 近兩次配息 4/15、11/13,算是有點錯開,勉強算是有季配息的效果,還蠻適合有定期提領需求的人配置。

加密貨幣的本質是投機

逆風評論一下加密貨幣,有些風險還是要知道比較好。 前陣子看到有個節目,找來二個投資(機)者,一個是專門提倡指數投資,而另一個主要是投資加密貨幣。我想說的是, 加密貨幣的本質是投機,並不是適合投資的商品 。 我知道美國過了穩定幣法案,甚至允許加密貨幣發行 ETF,等於是變向承認加密貨幣的價值。它雖然獲得了價值的肯定,但不代表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商品,因為它在現實生活並沒有實質意義。 很多現今交易的大宗物資商品,都是有實質意義的,例如黃金、白銀、銅,它們分別在不同產業是有實際用途的。但是你跟我說加密貨幣有什麼用途?一個電腦裡的數字有什麼用途?完全沒有。 我承認未來的主流加密貨幣,有可能在資金行情的情況下越漲越高。當群眾認為它的價值越來越高,那它就會漲,但有沒有可能某一天,市場突然認為這東西沒有任何價值? 類似的事不是沒發生過,比特幣在 2021 年 11 月觸及 69000 美元,結果在 2022 年 11 月跌到 15479 美元,當時的市場反應,也是認為這東西就是一場空。而且還發生很多穩定幣價格脫勾的事件,你以為可以 1 比 1 取代美元的東西,一度從 1 美元跌到接近 0 美元。 流心從來不反對投機,但你要分清楚自己在投資還是投機。 我認為加密貨幣就是一種投機的商品,在市場認同它的價值,認為還會漲的時候,你可以去投機,但不要以為這種價值是永遠存在的。 未來如果發生什麼事件,導致它的價值突然蒸發歸零,我真的不會太意外。

美股又被喊崩了

美股週五 (2025/10/10) 又被川普喊崩了,本來都在看別人的說法,突然想到自己好像也應該發表一下。雖然目前部落格常態觀看人數大概只剩 2X 人而已,但好歹還是粉絲要照顧一下。 目前的場景,其實很像 4 月關稅大崩的場景,所以當時的很多文章都還適用,各位若有需要的話可以回去看一下( 4月的文章 )。雖然目前的股市位階相對高,但以經濟狀況來說,我不認為現在是泡沫崩盤的高點。 再來是,如果各位有經歷過疫情時的股市,要知道第一次大擴散時股市崩最兇,第二次擴散時股市跌幅已有限,第三次擴散時股市幾乎快沒反應。依照市場週五的反應,現在可能比較像第二次的反應。 值得提醒的是,絕對不要押身家作空,因為你很可能遇到一個事件反轉,就直接被軋到畢業。目前的市場可以人為喊崩,那就隨時可以人為喊漲。這不是一種經濟自然發展的趨勢反轉,而是人為控制的事件。 4 月的相對低點已經不再,懂得記取教訓,只要你永遠待在市場,未來一定會讓你再遇到同樣的機會。現在的狀況我認為是多頭的中繼回檔,對之前沒上車的人會是很好的進場機會。 如之前文章所說的( AI 其實是人力革命 ),流心預期 AI 發生泡沫的看法仍然沒改變。注意我的說法,不是泡沫是否要爆了,而是泡沫根本還沒發生。至於相不相信,就自己承擔風險囉,若我真的看錯也是會虧錢的,每個人都要替自己的投資負責。

勿把槓桿的特性當成耗損

常常會有一種錯誤的說法,因為某某槓桿 ETF 的「耗損」大,所以到現在都還沒漲回去高點。 槓桿 ETF 在震盪的盤勢中,確實耗損會比較大,但大跌後漲不回去高點,主要不是耗損的問題,而是槓桿「越跌部位越小」的原生特性。 下面考慮連續大跌的極端狀況,而不是那種耗損嚴重的震盪盤。 假設大盤連續下跌 50%,在相同情況下的正 2 ETF 大約會跌 80%。若原型 ETF 要漲回原來的高點,需要上漲 100%,而正 2 ETF 則需要上漲 400%。 你有發現兩者上漲倍數的差距有多大嗎?正 2 要追上原型回到高點,需要原型的四倍漲幅,而不是二倍而已。這也是為什麼槓桿 ETF 的風險預告都要提醒,所謂的 2 倍槓桿,是「單日」而不是「連續期間」。 當連續下跌的過程,槓桿 ETF 會因為越跌部位越小,小到一個程度後,還要漲回原本的大部位會變得很吃力。這個越跌越小,是因為盤整之類的耗損嗎?根本不是,槓桿 ETF 原本的特性就是如此。 因此,很多教科書或者學者,就會根據這個部位縮小特性,告訴你「槓桿不適合長期投資」。 實際上這個缺點,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技巧就可以彌補,那就是引入現金部位,或者其他波動小的原型資產做再平衡。 簡單來說,既然槓桿 ETF 會因為越跌部位越小,那你只要在部位過小的時候,拿現金來加碼,或者拿其他原型商品來再平衡,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點,甚至缺點還有可能變成優點。想想你在正 2 縮水 80% 之後加碼讓部位翻倍,漲上去之後會變多少? 一個商品的優點和缺點,往往都是同件事的兩個面貌,槓桿 ETF 可以越跌越小,也可以越漲而越大。在連續上漲段,兩倍槓桿 ETF 的上漲幅度,累積起來往往不只是兩倍而已,有時候是三倍、四倍都有可能。 槓桿 ETF 就是一個工具而已,了解它的特性,知道優缺點在哪,然後依照盤勢挑選適用的時機,而不是看到一個缺點就全盤否定。最後,別再把槓桿 ETF 漲不回去當成耗損了,那只是它的特性而已。

調節的心魔

學習投資以來,常常會聽到「調節部位」或者「減碼」這個說法,以前的我也覺得挺有道理,獲利先部分入袋為安,然後跌了才有資金可以進場。 不過我實際的投資經驗告訴我,自己每一次的調節或減碼,最終結果就是少賺而已。 我幾乎沒有因為調節部位,而多賺幾個錢,反而是一路想著要減碼,抱得很不踏實,萬一真的減碼了,又要不斷煩惱何時該買回來。當然這不排除是自己能力問題,但如果一再犯同樣的錯,就應該要想辦法避免。 流心是個以基本面為主,技術面和總經面為輔的投資者,所以我對於一個合理的股價,通常能夠估算出來,並且勝率還蠻高的。那我為什麼不等股價到合理價之後,再去思考要不要去調節,而不是在股價根本還沒漲到目標價之前,就在那邊進進出出。 若深入探究心理層面,當我推估的價格還很遠的時候,只要進行「調節」或「減碼」,我反而會有少賺的恐懼感,對於下跌的抵抗力很低。這就造成二個結果,要嘛我只跌一點就接回,扣掉手續費可能白忙,不然就是有跌但是只接回一點,整體部位反而變少。 更好的作法,應該是在股價還沒到目標價之前,若部位還沒買滿,一律只加碼不減碼,若部位已買足,就穩定抱著部位不做任何動作。 「調節」對我自己的操作來說,反而不是幫助,而是像心魔般的存在。雖然,調節有助於降低心理壓力,這是我認為的優點。不過通常純技術面的人,因為沒有預估價位,心理層面的壓力才會那麼大,至於懂基本面的人,不見得一定要去調節。 這是個人的操作檢討,也是心得分享,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,請各位參考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