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節的心魔
學習投資以來,常常會聽到「調節部位」或者「減碼」這個說法,以前的我也覺得挺有道理,獲利先部分入袋為安,然後跌了才有資金可以進場。
不過我實際的投資經驗告訴我,自己每一次的調節或減碼,最終結果就是少賺而已。
我幾乎沒有因為調節部位,而多賺幾個錢,反而是一路想著要減碼,抱得很不踏實,萬一真的減碼了,又要不斷煩惱何時該買回來。當然這不排除是自己能力問題,但如果一再犯同樣的錯,就應該要想辦法避免。
流心是個以基本面為主,技術面和總經面為輔的投資者,所以我對於一個合理的股價,通常能夠估算出來,並且勝率還蠻高的。那我為什麼不等股價到合理價之後,再去思考要不要去調節,而不是在股價根本還沒漲到目標價之前,就在那邊進進出出。
若深入探究心理層面,當我推估的價格還很遠的時候,只要進行「調節」或「減碼」,我反而會有少賺的恐懼感,對於下跌的抵抗力很低。這就造成二個結果,要嘛我只跌一點就接回,扣掉手續費可能白忙,不然就是有跌但是只接回一點,整體部位反而變少。
更好的作法,應該是在股價還沒到目標價之前,若部位還沒買滿,一律只加碼不減碼,若部位已買足,就穩定抱著部位不做任何動作。
「調節」對我自己的操作來說,反而不是幫助,而是像心魔般的存在。雖然,調節有助於降低心理壓力,這是我認為的優點。不過通常純技術面的人,因為沒有預估價位,心理層面的壓力才會那麼大,至於懂基本面的人,不見得一定要去調節。
這是個人的操作檢討,也是心得分享,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,請各位參考即可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