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節的心魔

學習投資以來,常常會聽到「調節部位」或者「減碼」這個說法,以前的我也覺得挺有道理,獲利先部分入袋為安,然後跌了才有資金可以進場。

不過我實際的投資經驗告訴我,自己每一次的調節或減碼,最終結果就是少賺而已。

我幾乎沒有因為調節部位,而多賺幾個錢,反而是一路想著要減碼,抱得很不踏實,萬一真的減碼了,又要不斷煩惱何時該買回來。當然這不排除是自己能力問題,但如果一再犯同樣的錯,就應該要想辦法避免。

流心是個以基本面為主,技術面和總經面為輔的投資者,所以我對於一個合理的股價,通常能夠估算出來,並且勝率還蠻高的。那我為什麼不等股價到合理價之後,再去思考要不要去調節,而不是在股價根本還沒漲到目標價之前,就在那邊進進出出。

若深入探究心理層面,當我推估的價格還很遠的時候,只要進行「調節」或「減碼」,我反而會有少賺的恐懼感,對於下跌的抵抗力很低。這就造成二個結果,要嘛我只跌一點就接回,扣掉手續費可能白忙,不然就是有跌但是只接回一點,整體部位反而變少。

更好的作法,應該是在股價還沒到目標價之前,若部位還沒買滿,一律只加碼不減碼,若部位已買足,就穩定抱著部位不做任何動作。

「調節」對我自己的操作來說,反而不是幫助,而是像心魔般的存在。雖然,調節有助於降低心理壓力,這是我認為的優點。不過通常純技術面的人,因為沒有預估價位,心理層面的壓力才會那麼大,至於懂基本面的人,不見得一定要去調節。

這是個人的操作檢討,也是心得分享,但不見得適合所有人,請各位參考即可。

留言

  1. 真的是這樣子
    不過有些人是把成本拿回來,剩下都無成本讓他自己發展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有的做法是訂出合理價(中價位)、目標價(較高價位)兩種,到達合理價時做部分減碼,目標價時再做全部出清。

    不知是否方便請教流心大,您若是不做減碼,所訂的目標價會是較高或是中價位呢?不方便回答也無妨,謝謝!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這個問題很有趣,因為目標價對我來說是一個範圍,而不是中或高二個點位。

      我自己是等股價漲到目標價之後,改用基本面以外的技術來切入。例如:抓技術面型態滿足、成交量爆量,或者籌碼面跟著法人賣出。然後盡量分批,因為準確抓到最高點是極難的,分批可以增加容錯範圍。

      其實這沒有固定答案,每個人能力不同、風險承受度也不同、目標價也不一定真的能算準。依照你覺得舒服的方式來做就好,無論如何,分批都是很好的作法。

      以這篇文章所說的,是股票還沒到目標價,在中途想要做點價差,漲高的時候出一點,等回檔時又重新接回,事後看這些操作都有點多餘(對我自己來說)。

      刪除
    2.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
      刪除
    3. 那您應該就是達到目標價區間的下緣後,按技術或籌碼面開始分批出(這樣比起目標價設一個點位,但設太高達不到時會空抱過一座山頭,來得較安全)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