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22的文章

分辨題材和實質利多

我發現很多人買股票的理由,都只是短期「題材」,而非長期的「實質利多」。 簡單說,「題材」通常是短期的效應,只是一個「有可能」未來會發酵的利多,不代表能夠持續下去,也不代表未來一定賺得到錢。 「實質利多」通常是較長期的效應,是一個未來能「確實」增加營收或獲利的事件,而且能夠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,甚至於永遠。 區別這兩者是非常重要的,短期題材通常只會讓投資人追高,而長期實質利多才能讓投資人長抱賺到趨勢財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舉例來說,如果一家生意走下坡的連鎖飲料店,為了拯救原本的業績,宣布要跨足當時最熱門的甜點,希望兩者可以相輔相成,這是題材還是實質利多? 如果本來的飲料營收是 100 億,甜點就算再熱門,也只能貢獻 1 億營收,影響其實只佔了 1%。而且甜點本身的成長速度,若輸給本業飲料衰退的速度,兩者相抵恐怕整體還是萎縮。 但如果這家飲料店,積極開發新口味,推出了一個爆紅款,不但頗受好評,又找名人加持擴大知名度,這是題材還是實質利多? 新口味有可能直接帶動本業的業績,還可能附帶改善其他品項的銷售量,整體營收有可能直接重回成長軌道,這是真的實質利多。 那麼這利多能持續多久呢?就看公司是否有繼續開發新口味,是否能保有關鍵人才,是否有積極優化各品項,這是需要持續追蹤的事情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題材在剛開始,往往只是一個研究課題的開始,對於投資人來說,你要知道這個題材實際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。 如果這個事件,只能帶來短期 1~2 個月的營收好轉,或是一個未來遙遙無期的夢想,在這種情況下的股票上漲,反而容易讓你套在高點,因為對於本業來說,幾乎什麼都沒有改變,等著你的還是衰退。 但是如果這個事件,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公司未來的營運規模,而且餅夠大,公司未來很確定能分到足夠多的份額,讓本業明顯增加,那這就算是實質利多。 總結來說,基本面投資是需要了解實際公司營運的,若一家公司的營運你無法了解,這家公司可能就不屬於你的能力圈。你如果根本不知道一家公司未來會成長還是衰退,那麼股價的漲跌對你來說就是一種隨機,或者說是賭博,只能看運氣了。

股利是一種自動提領的機制

股利對於投資者來說,可以視為一種「自動提領」的機制,因為只是提領,所以要和報酬分開來看。換句話說,股利的多寡不等於報酬。 一個股票的報酬,可以由價差和股利兩個部分構成。而股利配發時股價也會跟著修正,所以在配發的前後,對報酬來說幾乎沒有變化。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價差,甚至所謂的填息也可以視為價差的一種。 根據上面論點,如果創造報酬的終究是價差,你可以將自己的投資部位,視為一個長期不斷上漲的資產,這個資產可以是店面、土地、稀有藝術品…等等。如果你不缺錢,應該不會想把這個資產變現,也不會每年固定時間就刻意賣掉一些。 股利本身像是一種自動提領的手段。如果你真的需要這筆錢,股利是一個免費的提領機制,但是若你根本不缺錢,強迫提領反而變得有點多餘。多領沒花完的錢,你反而要重新買回資產,才能讓它繼續增值。 曾經我也很愛殖利率高的股票,和多數存股族一樣,著眼點在於股利只要足夠多,就可以滿足生活費,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。但是若你還在工作,或者有其他的收入,根本不缺這股利的話,股利就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。 真正能讓你帶來報酬,還是股票本身的增值。股利不等於報酬率,如果高股利的公司,整體報酬反而不高的話,對於財富的累積反而是有害的。只領取適當的股利,足夠滿足生活所需即可,其餘投資的選擇,反而要無視股利的高低,以增值速度為優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