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4的文章

投資方法的爭辯

自古文人相輕,這也包括投資方法的爭辯。 觀看事情不是只有一個角度,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個性,堅持唯一視角的人,其實是一種自大,認為全世界都要以自己的看法為準。 實際上,若限定 A 的視角,那 A 的說法對;若限定 B 的視角,那 B 的說法對。其實每個人都對,也每個人都錯。對是對在特定視角確實有特定的答案,而錯是錯在視角不是只有一個。 若探討投資方法,還要加上持有者的風險屬性和個性,這更是沒有一致的標準答案。 流心的建議是:「包容別人的看法,並從中尋找自己思想的盲點。」 珍惜有人願意提出不同的觀點,因為他在與你爭論的同時,其實是在教你。這也是我不太愛和人爭辯的原因,因為我才不想免費教他(笑)。 對一個人最殘忍的做法,就是讓他保持無知,而不是辯到他服輸有所收穫。反過來說,唯有虛心求教的人,才可能獲得高手的眷顧。 很多人會覺得,真理越辯越明,這句話沒什麼錯,但前提是有懂的人願意和你辯。 在投資路上,真正的贏家都傾向藏私,因為他也怕太多人模仿導致策略失效,既然你那麼理直氣壯地覺得自己對,那就算你對吧,我繼續賺我的錢,你是對是錯不關我的事。 最終,漲粉絲才是主要目的,吵架只是一場演出,看戲的人無意間成為網紅的墊腳石,反而被利用而不自知。

曾經的優質定存股(台塑四寶)

流心不排斥存股,前提是你至少要懂基本面,或是技術面也行,存股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定時檢視。 坊間散戶的存股名單是怎麼來的? 有很大的比例是口耳相傳,某人說哪個股票好,聽說很多人都在存,於是就信了。開始花個幾年時間投入資金,直到有一天,股價一直跌,才開始問人,這股票出什麼事?還能存嗎? 以上的案例,屢見不鮮,例如現在(2024 年 9 月)的台塑四寶。 以前的台塑四寶,股息至少有一定的水準,股價再怎麼起起伏伏,也能夠用股息來自我安慰。甚至我記得,曾經有一個新聞寫著「三檔股票養我一輩子」,而其中一檔股票就是台塑四寶之一。 你能夠聽到某人靠一檔股票致富,那代表的是過去,或許那個人懂基本面、懂技術面、對產業眼光獨到,但這不代表你可以跟在他後面存,因為未來會怎樣,你根本不知道。 簡單來說,流心強烈反對,對股票一竅不通的人去存「個股」。 若你存的是被動型 ETF,股票變差了,基金經理人會自動幫你換股,但你若存的是「個股」,自己要知道何時該換,因為沒人知道你存什麼,也沒人會救你。 再好的股票,也總有一天會隕落,或許某天會東山再起,也或許永遠不會。

對新手剛入門投資的建議

最近剛好有幾位親人想學投資,因為知道我有在研究,所以問我該怎麼開始,這篇文章把這陣子的一些建議統整給各位參考。 1. 先用部分金額投資,測試心理承受度 新進的投資者,尚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買個 20%~25% 的資金試水溫,這種事你不用真金白銀實際去試,是不會知道的。 20%~25% 是我個人的經驗值,沒什麼學理研究,單純只是一個心理粗估的保守比例。硬要說的話,就是用少於 1/3 的資金投入,這樣對於資產波動的承受度會有幫助。 至於試水溫要試多久?最好經歷過下跌 20% 以上的修正,無論是急跌或盤跌都行,先感受看看自己投入的資金,在折損了 20% 之後,還能不能承受。 所謂的能不能承受,就是問自己會不會覺得心慌、睡不好覺、或是無法專心上班,只要是會影響到你原本生活的,就代表可能超出心理承受度。 若確定能夠承受,並且希望提高投資比例,可以在行情修正 20% 的時候,逐步提高資金比例,將場外保留的資金投入,至於要增加到多少還是看個人,需要當事者自己去感受和調整。 2. 選擇被動式 ETF 商品 新手投資,在沒有相關知識的情況下,選擇個股的難度非常高,績效也很難穩定,首選絕對是「被動式」ETF。注意,是「被動式」ETF,不要買到主動式的基金,也不要買到未來可能發行的「主動式」ETF。 被動式的關鍵在於經理人只幫你「定期換股」,不會刻意幫你買低賣高賺價差。這世界上贏家是少數,這也包括基金經理人。早期台灣有很多主動式基金,最後都是把投資人的錢賠光,搞得很多長輩現在都有陰影,絕對不要再重蹈覆轍。 至於市場和商品的選擇,對於台灣的投資人,個人推薦台股的高股息商品,搭配美股的市值型指數商品,而相對保守的投資人,也可以配置部分的美國公債。 3.  定期定額分批買入 新手對於行情的波動沒什麼概念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定期定額,而且最好是透過券商的下單機制,讓它「自動幫你買」,不要自己手動下單。 避免手動下單,比較能避免心魔。心魔通常是,行情漲了怕追高不敢買,行情跌了怕續跌不敢買,手動下單的最大問題,就是很容易該買入卻沒買入。這不是投資人的能力有問題,這只是人性,每個人都逃不過。 雖然我建議自動下單,但不代表沒有調整的空間,你可以規劃要在「多久的時間內」投入「多少金額」。 例如:你可以刻意在 2 個月內投入 200 萬,這大約是 10 個禮拜,於是你可以設定一個...

思考資產配置,而不是只想到報酬

圖片
投資應該要思考資產配置,而不是只看怎樣的投資報酬最高。 或許有人會問,投資不是就為了賺錢而已嗎?報酬越高不是越好嗎? 對機器人來說,這話說的沒錯,但投資背後的都是人,是人就有個性和風險承受度的問題。 2024 年 8~9 月這陣子股市遭遇不少風浪,但對於股債配置的人來說,接近無感,因為每一次的暴跌,都剛好有債券撐著。(沒特別講的債券都是指美債,不考慮其他債券) 純市值型指數投資人在 8 月初大概要經歷接近 20% 的跌幅,但以個人的高股息 ETF + 美債配置來說,整體下跌大概在 3% 以內,我是真的接近無感,甚至在這期間績效還偷偷創了歷史新高。 2024 年上半年,指數投資人都很開心,將高股息 ETF 的績效遠遠拋在後面,這陣子再去看,兩者差距已經越縮越小。 再來提到正2投資人,上半年肯定是暴賺,但 8 月初下跌,把許多人都嚇到獲利了結,說好的長期投資呢? 投資最大的風險,往往不是方法本身,而是執行者的風險承受度不足。 流心自知不是一個風險承受度很高的人,我最早期也是選擇指數投資,執行沒多久就陣亡,所以我很懂得量力而為,也知道市值型 ETF 有多難抱。 回到開頭講的,投資不能只看報酬,應該要思考資產配置。而資產配置的原則,在於你能夠承擔的風險。畢竟,無法長期執行的投資方法,賺不到該賺的錢。 補個圖給各位參考: 圖中列了個人偏好的高股息 ETF 和債券,當你同時持有股債各半的時候,今年績效大約長什麼樣,可以想像看看。 當然,單就 2024 年來說,高股息績效還是遠不如 0050,但若把績效從 2022 年初開始看,高股息可不一定輸,很多市值型投資人總是挑 0056 出來打,柿子總挑軟的吃,不是什麼真英雄。

有做,遠比追求完美卻沒做還重要

投資領域常見到的問題,就是投資人總是無意間追求「完美操作」,卻反而沒做該做的事。 例如: 1. 期望 180.0 買某檔個股,卻不願 180.5 成交,就這樣一路看著股價上去。 2. 股價回檔後上漲,覺得錯過最低點,想要等行情再回來才買進。賣出也是,高點出現後,硬要等待股價回到高點才願賣出。 3. 前陣子的債券殖利率有到 5%,既不願意提早買進,也不願意太晚追價買進,最終結果是沒買。 很多情況,「有做」遠比「追求完美卻沒做」還重要。 「有做」即便不完美,但至少是個正確的操作,終究是位贏家。反觀「沒做」就真的什麼都沒有,過度追求完美反而讓你成為一個失敗者。 我常常提到投資領域的資訊過多,老實說你要完全去蕪存菁,做出完美的判斷也有一定的難度。這時候你只能接受「稍有誤差的正確」,不應該過度執著「絕對的正確」最後反而失敗。 當你過度追求完美判斷,市場很多的雜音對你來說,就會變得無法忽視。萬一這邊不是最低點怎麼辦?我如果 30 元買進,後面跌到 29 元怎麼辦? 那你有沒有想過,如果你 30 元買進期望賺的波段是到 45 元,少賺 1 元到底有多嚴重?想要 180 元買然後 240 元賣,結果 180.5 貴了五毛有多嚴重? 有能力的高手,會督促自己越做越完美,完美是一個理想,但在達到之前,你至少要有能力做出「不完美但正確的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