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把槓桿的特性當成耗損
常常會有一種錯誤的說法,因為某某槓桿 ETF 的「耗損」大,所以到現在都還沒漲回去高點。
槓桿 ETF 在震盪的盤勢中,確實耗損會比較大,但大跌後漲不回去高點,主要不是耗損的問題,而是槓桿「越跌部位越小」的原生特性。
下面考慮連續大跌的極端狀況,而不是那種耗損嚴重的震盪盤。
假設大盤連續下跌 50%,在相同情況下的正 2 ETF 大約會跌 80%。若原型 ETF 要漲回原來的高點,需要上漲 100%,而正 2 ETF 則需要上漲 400%。
你有發現兩者上漲倍數的差距有多大嗎?正 2 要追上原型回到高點,需要原型的四倍漲幅,而不是二倍而已。這也是為什麼槓桿 ETF 的風險預告都要提醒,所謂的 2 倍槓桿,是「單日」而不是「連續期間」。
當連續下跌的過程,槓桿 ETF 會因為越跌部位越小,小到一個程度後,還要漲回原本的大部位會變得很吃力。這個越跌越小,是因為盤整之類的耗損嗎?根本不是,槓桿 ETF 原本的特性就是如此。
因此,很多教科書或者學者,就會根據這個部位縮小特性,告訴你「槓桿不適合長期投資」。實際上這個缺點,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技巧就可以彌補,那就是引入現金部位,或者其他波動小的原型資產做再平衡。
簡單來說,既然槓桿 ETF 會因為越跌部位越小,那你只要在部位過小的時候,拿現金來加碼,或者拿其他原型商品來再平衡,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點,甚至缺點還有可能變成優點。想想你在正 2 縮水 80% 之後加碼讓部位翻倍,漲上去之後會變多少?
一個商品的優點和缺點,往往都是同件事的兩個面貌,槓桿 ETF 可以越跌越小,也可以越漲而越大。在連續上漲段,兩倍槓桿 ETF 的上漲幅度,累積起來往往不只是兩倍而已,有時候是三倍、四倍都有可能。
槓桿 ETF 就是一個工具而已,了解它的特性,知道優缺點在哪,然後依照盤勢挑選適用的時機,而不是看到一個缺點就全盤否定。最後,別再把槓桿 ETF 漲不回去當成耗損了,那只是它的特性而已。
若基於槓桿 ETF 的部位縮小特性,作為長期投資時,資金比例就非常需要拿捏,才不至於遇到大跌時,能加碼、再平衡的空間不夠彌補損失
回覆刪除講到資金比例,我習慣會將槓桿商品的部位,乘上倍數後再來評估比例。
刪除舉例來說,假設台指正2持有20%總資金,其他無槓桿部位80%總資金,我會當成實際上是持有40%的台指,而整體是 120% 的股票部位 (大於100%代表有槓桿)。
當你用資產配置的思維來看待槓桿 ETF,就會發現槓桿 ETF 其實很像借錢投資,你明明沒有超過100%的錢,卻能夠產生120%的資金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