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置頂公告

粉專已於 2024-6-10 停用,未來任何公告請以部落格為主

粉專已於 2024-6-10 停用,目前能搜尋到的粉專皆為詐騙偽裝,在此特別聲明: 「未來若有任何公告,請以部落格為主,若部落格沒寫的,一律都以假的來判定。」 此外,若流心在投資方面有什麼心得,也會持續更新在部落格,還是歡迎偶爾來看看。

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

基本面的價值評估,是有其道理的,但是股價一旦扯上人性,就會變得很複雜。 很多股票在氣氛好的時候,只是個夢或者預期,就可以漲翻天;而當氣氛反轉時,市場又可能過度悲觀,把股票當垃圾一樣拼命倒。 所以基本面雖然可以估出股票的合理價格,但 股價合理的時間其實很少,反而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處在不合理的價格,不是太昂貴就是太便宜 。 不過,這代表基本面無用嗎?也不一定,基本面就是主人般的存在,而股價就是常常亂跑的狗。雖然狗常常會亂跑,但終究會有跑回主人身邊的時候。 對基本面投資人來說,如果你懂得估算合理價格,可以耐心等待那個價格的到來。不過要注意,成長股的估價是另一門學問,需要考慮未來的獲利和成長。本部落格有不少文章都在教估值,不過只是粗淺教,想要更專精還是要另外做功課。 基本面的用法,不在於預測狗(股價)能夠亂跑到多遠,而是用來預測股價至少會回到哪裡。 太貴的股價終究會回檔,而太低的股價終究會回升。 舉例來說,你可以利用狗終究會回到主人身邊的原則,來嘗試賺取中間的獲利。當狗往上跑離主人太遠時,可以分批售出過於昂貴的股票;而當狗往下跑離主人太遠時,可以逢低承接過於便宜的股票。 基本面有其價值,但也不是無所不能,超出估值範疇的事,就應該用別的領域的知識來解決,例如技術面、籌碼面、總經面、情緒面…等等。不過當市場偶爾恢復理性時,狗終究會回到主人身邊,過高或過低的股價,不是不報,只是時候未到。

為什麼你不敢買又或者抱不住?

正文開始前,先插播個題外話。 在這個 AI 時代,有一天所有的原創都可能要收費。因為 AI 能夠汲取所有已知的知識,唯獨辦不到的就是創造,所以原創在未來會變得很有價值。流心預期,終究會有一個收費平台來做這件事,而你現在可以免費看我的原創文章,要多珍惜。 回歸正題,為什麼你不敢買又或者抱不住? 這個題目醞釀了一陣子,主要是這陣子指數一直漲,軋空手的一堆,不然就是中間有參與,然後又賣飛的也很多。 問題真的是自己不敢買嗎?問題真的是自己抱不住嗎?難道投資只能靠心理層面的修行嗎?會這樣想,你就迷失了問題本質。 很多時候看問題,你必須上升一個層次,才能夠真正解決它。 為什麼別人崩盤敢買? 因為買的人大多都是對經濟長期看好,願意長期投資的那群人。面對沒人經歷過的關稅危機,大家都會感到害怕,但是長期投資的人都清楚,大跌的時候就是需要逆勢投入,甚至於稍微加點槓桿。 那要怎樣才抱得住? 如果你知道未來還有更高點,為何要現在賣?可見得抱得住的人,他們的格局是更長遠的。反之,賺一點就跑的人,他們的心態都是偏向短期價差的人,在這種心態下,本來就沒理由長抱。 小結一下重點: 別人敢買,是因為長期對經濟看好;別人抱得住,是因為本身格局就是長期投資。反之,不敢買或抱不住的人,心態都是偏向短期價差,自然做不到敢買和長抱這件事。 延伸來談一下,每個操作背後都有其投資哲學。 這也是為什麼流心會用「流心的投資哲學」來當粉專或部落格的名稱,因為「投資哲學」才是最重要的。別人的敢買和長抱,也都和他們背後的投資哲學有關。 如果你本身的心態就是賺價差,自然會希望在一個明確的趨勢下才進場,這沒什麼錯。可是你用短線價差的心態,要去辦到長線投資的操作,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,不然就是搞到人格分裂。 所以 若要解決投資行為或投資心理學的問題,你必須把問題拉到投資哲學的層次。有正確的投資哲學,才可能有正確的投資操作

AI 其實是人力革命

這篇重點在講 AI 其實是人力革命,而目前還沒有太多人意識到這點,容我慢慢道來。 ● AI 變現懷疑論: 早期 ChatGPT 剛問世時,很多人都在質疑 AI 幻覺很多,AI 存在變現的問題。當 AI 持續進步之後,越來越多人開始訂閱 AI 服務的人,「變現懷疑論」的聲音已經漸漸淡去。 雖說如此,我一個月前還看到有人在質疑 AI 變現,如果後知後覺到這種程度,建議投資大盤就好,不要嘗試主動投資,因為會輸很慘。主動投資要賺錢,你必須看得比別人更遠,想得比別人更早。 ● 什麼叫人力革命: 對比工業革命的說法,當初因為大型機械和動力的誕生,導致本來因為動力不足的事情,足以大量開展,整個工業的面貌變得不同。 而現在 AI 革命,並不是提供動力,而是提供虛擬的人力,而且是能夠複製的超大量人力。這會造成本來因為人頭數不足的事情,足以大量開展。 簡單來說,本來的工業革命,是因為突破了人的「力量」不足;而現在的 AI 革命,是突破了人的「個數」不足。 ● 投資 AI 基礎建設等於買入大量人力 目前的 AI,能夠取代重複性高、邏輯可預測的人力,而且是各行各業都可以。是不是可以說,只要擁有 AI,你可以隨時替換成不同的人幫你做事?所以砸錢買 AI 基礎建設,其實等同於砸錢雇用大量的人力。 而且相較於真人來說,AI 成本還比較便宜。更何況這些人力不是非得自己用,你還可以租出去,就像現在提供的 AI 訂閱服務,其實就是把 AI 人力租給使用者的行為。什麼叫變現?這就是變現,而且是人力包租公。 ● 觀點小結論 小結以上的觀點,AI 已經不需要再懷疑能否變現,因為 AI 已經能取代部分人力,並且可供使用者租用,這就是一種變現。AI 服務能夠輕易地複製成各式各樣的人力,你只需要投資 AI 基礎建設,就能夠獲得這些人力。 ● 未來會發生什麼? 這邊就偏個人幻想和預測,僅供參考。 AI 能夠輕易地取代重複性高,且邏輯可預測的人力,這代表相關的舊職位會大量消失,取而代之的新興職業,是那些有想法、有創意的職業,甚至於跨領域的人會很吃香,整合多領域的服務,也許會是主流。 對投資來說,在市場上還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 AI 革命有多驚人之前,投資 AI 相關產業都仍有獲利空間,甚至有賺到泡沫的空間。流心無法負責各位的投資盈虧,請容我點到為止,投資前請評估自身能承擔的風險。 說個題外話,為什麼流心會變得不願分享,...

欠錢和整體物價的關係

有些話我不打算明講,各位能意會到多少就隨緣。 假設我跟銀行借了 1000 萬,而借錢當下的物價,大概勉強能夠買到 1~2 房的小宅。請記得這個比例,1000 萬能換到一間小宅。換句話說,我欠了銀行一間小宅。 假設發生了一些事件,全世界的物價都被炒上去 100%,當初的小宅已經要 2000 萬才能買到。換句話說,當初我欠銀行 1000 萬,如今只欠半間小宅。 上面這個例子可以解釋成「欠錢在通膨的環境是有利的」,不過我真正想講的在下面。 如果今天有位大佬欠的錢已經多到無法還清,恰好他又很有權力的話,那把所有資產價格炒上去,就跟減少自己的債務其實是一樣的意思。 你有沒有想過,大佬到處收保護費,背後目的其實是希望你各位乖乖漲價,不要客氣啊。你們要嘛漲價,不然就幫我還錢,自己選。 (這世界太可怕,真話不能說,自己看懂就好,不要到處亂講)

高資產者對風險的迴避心態

觀察許多金融市場的贏家,在資產達到一定程度後,都開始對風險有些迴避心態。簡單來說,錢多之後就變得保求,這是人性,很多人都有一樣的行為表現。 或許這正是巴菲特為什麼能夠僅靠投資,就排上富豪榜的關鍵。他心中似乎沒有那個界限,只是日復一日地尋找投資機會,他有談過投資對他來說已是樂趣,自己的生活仍舊平淡單純。 思考幾個問題,怎樣叫做錢夠多?達到一定的程度,那數字是多少?每個人都一樣嗎? 以流心的觀點來看,那個數字是普通人對於「有錢人」所定義的數字,曾經百萬就可稱為富翁,而如今以 2025 年的台灣來說,那個數字大約是一億。 或許在達到那個數字後,人的潛意識就會告訴自己,你現在是「有錢人」了,目標已經達到,不應該再那麼積極賺錢,應該要做些不同的事情。 在目標達成前,那個數字是個驅動力,而在目標達成後,那個數字就變成緊箍咒。 讓我們再回頭推敲股神是怎麼想的,如果投資對他來說只是個遊戲,那個數字就不太重要。因為重要的是尋找投資機會,和證明自己的眼光,數字只是遊戲代幣,只是用來驗證自己的對錯。 結論,這篇只是在深思高資產者對於風險迴避的行為,和它背後的特定數字從何而來。錢不是非得要那麼多才夠用,但因為某個特定原因而自我侷限,也不是那麼必要。

了解你學習的對象真正在乎什麼?

此篇是延續: 檢驗你的投資資訊來源 現在大盤幾乎已收復關稅以來的跌幅,正好是檢驗你投資資訊來源的時候。 各位可以思考一下,你信賴的「老師」,在這段期間到底做了什麼?以事後論來看,他的建議究竟是對還是錯? 如果他的建議是對的,那很好,你可以繼續跟他學習。如果他的建議是錯的,是否有坦白道歉,還是找藉口推托? 有的老師是投機技術派,賺不賺到這波下殺的低點,對他來說無所謂,他們賺錢的手段,來自於好幾批短線的進出,而不是低點長抱這種風格。 至於基本財報派的,能否有按照價值投資的紀律,在股票相對低的時候勇敢買入?還是關稅、匯率或川普一堆藉口,該買的時候卻不該買? 然後指數長期投資派的,是否有按照紀錄分批低接,甚至於在大跌的時候單筆加碼?還是突然就找些藉口減碼,想說還會再跌? 很多所謂的「老師」,只在乎自己訂閱人數有沒有掉,只在乎自己課程有沒有人買,這種叫做「賣投資課程派」,跟著他的人有沒有賺錢,他根本不在意,他只在乎自己的生意。 又或者你根本跟錯人,明明自己想走的是指數長期投資派的,卻跟了一個投機技術派的老師,做了不符合預期的操作,從低點看著指數漲上去,卻什麼動作都沒有。 投資並不是一定要抄低點才叫正確,而是你要針對行情做應該做的事,你是哪種派別,就應該做哪種操作,不要被一些吹牛或者秀對帳單的人騙了。 檢驗自己的學習管道,了解你學習的對象真正在乎的是什麼。 他是真正能帶你成長學習的,還是只想賺你的訂閱課程收入的?又他教的東西適不適合自己? 一個再有錢的人,也不代表能帶你變得有錢,只有你自己可以。

投資是樂觀者的專利

有句話叫「悲觀者正確,樂觀者獲利」。 悲觀者或許常常能看對,但因為過於悲觀不敢進場,所以不一定能賺得到錢;反倒是樂觀者因為對未來看法樂觀,所以即便面對崩跌仍然敢進場,最後自然能賺到錢。 單就看法這件事,當然是越準確越好,假設你能精準判斷關稅可能引發崩跌,提前減碼出場,又能正確判斷股市過度悲觀,逆勢加碼進場。又看對又做對,這是最理想的狀況。 但就如同流心在四月份寫的許多文章,即便知道在崩跌過程仍存在風險,但由於股市過度悲觀,仍然勇於進場承擔風險,一路抱到現在早已提早大盤轉虧為盈。 為什麼標題會說「投資是樂觀者的專利」呢? 因為投資者如果不夠樂觀,隨時會擔心風險,擔心帳面虧損,是不太可能抱得住持股的,通常這些人最終都會淪於短線價差。 老實說,只要你能夠在市場中賺錢,無論是哪種形式,都是值得尊敬的贏家。只是流心對於理想生活的期望,是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的事,而不是像打工一樣,不上班就沒有錢。(參考: 投機終究是份工作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