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有現金總是「看起來」很明智
每當大跌發生時,就會有人說自己早在高點出清,現在等著看戲。或者有技術派的會說,傻子才死抱,有出有進才是正確的。
沒錯,持有現金的人,總是在下跌的時候看起來特別明智。
反面來思考,既然一個人的策略會持有現金,那就必定不是 100% 的資產在賺取獲利。因為判斷何時該持有 100% 的資產,而不保留任何現金,也是困難的。
舉例來說:
操作派常見的資金配置,大概只有五成到七成的資金在裡面,這代表他永遠有五成到三成的現金在手。換句話說,他的所有績效都是打五折或七折,才是總資產的績效。
或許手上永遠有現金不是什麼壞事,但這要看你在意的是「資產波動」,還是「資產總報酬」。
高檔出一些,低檔進一些,可以有效改善資產波動,但是否能夠真正改善資產總報酬?這可不一定。
試想一個人傻傻長期投資,總資產一百萬 all in,就只賺年化報酬 7~9%,平均大約有 8%。跟一個人會高出低進,但平均總資產只有一半在裡面,就算他的年化報酬是 15%,打五折之後的總績效只有 7.5%。
當然,無腦指數投資的人,可能會面臨大漲 50%,再修正 30% 的劇烈波動;而高出低進的人,可能大賺 40%,後面修正也只吃到 20%,資產波動性是會比較小。不過這個前提是,他有一定的技術,而不是反指標的程度。
長期指數投資的優勢,不只是在於耗費心力極低,還有很大的優勢在於他敢 all in。
敢全押的人,從資金小的時候 100 萬開始練習,成長到資金有 1000 萬,甚至於 1 億,他都敢全押,因為這個過程是漸近式的,他會慢慢習慣這種部位大小。但是不敢全押的人,從資金 100 萬的時候敢投入 80 萬,資金 1000 萬的時候只敢投入 500 萬,而資金 1 億的時候可能只敢投入 2000 萬。
你有看出上述舉例的關鍵點嗎?對於操作派的人來說,資產累積越多,敢投入的比例反而越少,這是很普遍的現象,這是人性。所以,我甚至聽過不少操作派的人,最後開始學習指數投資 (笑)
指數投資不是唯一能賺錢的方法,卻是平凡人能複製的方法
持有現金總是看起來明智,但長期來看不一定明智。動態持有現金,或許可以減低資產的波動,卻是犧牲資產總報酬換來的。不過,投資是很個人的事,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,自己喜歡就好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