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

資產價值與匯率的關係

台幣(兌美金)升值,看起來美債會跌,因為美債的幣別是美金,相同的美金資產換回較值錢的台幣,整體數字是會變少的。 又因為台幣升值,所以台幣資產的實際價值是上升的,只是你在台灣不會有感覺,出國時換日幣、換美金,就知道有沒有差。 綜合上述所說,台幣升值時,以片面的觀點,會認為台幣資產沒變而美元資產虧錢,這是不完整的觀點。 實際上當台幣升值時,台幣資產的價值上升,而美元資產的價值減損。若各持有一半,這兩者價值的上升和減損就會剛好抵消。 資產配置的精髓,是如何造出一艘能在大海中穩定航行的船,透過同時持有台幣和美元資產,就能夠沖銷部份匯率風險。

用資產配置的思維來投資

資產配置,通常是指資金要配置在哪些商品,以及要配置多少比例的一門學問。但是延伸來說,買個股又何嘗不是一種資產配置?另外,保留部分現金,也是一種資產配置。 常見的價差思維,就是針對一檔商品,用低價買入,再用高價售出,藉此賺取中間的價差;不過以投資思維來說,比較像是你將資金押在幾匹看好的黑馬上,希望牠們能夠跑得最快最遠。 被動的資產配置,就是定期調整自己的資產比例,例如每一季將股債調成1比1,或者每半年或每一年調成1比1。實際上也有一些 ETF 商品,是固定時間將資金分均分散在選定的個股上。 而動態的資產配置,就是憑藉基本面、技術面、籌碼面,或個人任何有優勢的技巧,調高押注在特定資產的比例。其中,這個特定資產也包括現金,對於後勢保守時,這是常見的做法。 對流心自己來說,用被動的資產配置來投資,可以避免一些動態配置的心理負擔,也沒有價差的一些得失心,對於情緒平靜有很大好處。 最近漸漸將個股轉成被動 ETF,卻發現被動投資竟然被自己做成主動操作,檢討自己的操作後,覺得應該要堅持被動的資產配置,不然還真的退而不休了。

空頭與多頭的辨認

技術分析,在定義多頭和空頭,有著很明確的界線。多頭就是一頭比一頭高,一底比一底高,而空頭就是一頭比一頭低,一底比一底低。 其實在這種行為的背後,驅動的仍然是基本面的因素。(在此忽略個股的籌碼炒作因素) 以基本面的角度來說,或者說總經亦可,假設經濟的趨勢仍然向上,那麼多頭即便修正也會復原,若經濟的趨勢向下,那麼修正後就難以復原,這便是空頭。 簡而言之,真正的趨勢其實是由基本面構成,而技術面只是顯露出的價格現象。 若你懂得真正的總經,或者個股的基本面,那麼即便你不懂什麼均線、型態,也能夠判斷出真正的趨勢,這種趨勢甚至比技術面還要準確,因為技術面難以避免騙線的存在。 但是技術面也不是沒有價值,在不確定基本面的情況下,依照技術面進出,即便被騙個幾次停損,仍然能夠在最後踏上正確的趨勢。 那趨勢在基本面該怎麼定義呢? 套用科斯托蘭尼的經典定義,趨勢 = 資金 + 心理。 思考一下,現在市場的資金,是越來越多?還是越來越少?降息會放鬆資金、升息會壓抑資金,量化寬鬆是印出資金,量化緊縮會收回資金。 而民眾的投資心態,現在是越來越樂觀,還是越來越悲觀?預期經濟越來越好,就更願意買入股票推升股價,預期經濟越來越差,就只希望保有現金甚至賣出股票。 判斷多頭和空頭,其實不難,最難的是時間尺度該如何拿捏。 你以為是長期轉空,結果卻只是中期空頭,但長期仍然多頭;你以為短線轉多,結果卻仍是中期空頭,反彈後繼續下跌。 對於時間尺度的定義,終究需要經驗,平時就要「有意識地」去定義自己的時間尺度,配合多頭和空頭的正確判斷,才不會迷失在多空之中。

投資方法的爭辯

自古文人相輕,這也包括投資方法的爭辯。 觀看事情不是只有一個角度,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個性,堅持唯一視角的人,其實是一種自大,認為全世界都要以自己的看法為準。 實際上,若限定 A 的視角,那 A 的說法對;若限定 B 的視角,那 B 的說法對。其實每個人都對,也每個人都錯。對是對在特定視角確實有特定的答案,而錯是錯在視角不是只有一個。 若探討投資方法,還要加上持有者的風險屬性和個性,這更是沒有一致的標準答案。 流心的建議是:「包容別人的看法,並從中尋找自己思想的盲點。」 珍惜有人願意提出不同的觀點,因為他在與你爭論的同時,其實是在教你。這也是我不太愛和人爭辯的原因,因為我才不想免費教他(笑)。 對一個人最殘忍的做法,就是讓他保持無知,而不是辯到他服輸有所收穫。反過來說,唯有虛心求教的人,才可能獲得高手的眷顧。 很多人會覺得,真理越辯越明,這句話沒什麼錯,但前提是有懂的人願意和你辯。 在投資路上,真正的贏家都傾向藏私,因為他也怕太多人模仿導致策略失效,既然你那麼理直氣壯地覺得自己對,那就算你對吧,我繼續賺我的錢,你是對是錯不關我的事。 最終,漲粉絲才是主要目的,吵架只是一場演出,看戲的人無意間成為網紅的墊腳石,反而被利用而不自知。

曾經的優質定存股(台塑四寶)

流心不排斥存股,前提是你至少要懂基本面,或是技術面也行,存股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定時檢視。 坊間散戶的存股名單是怎麼來的? 有很大的比例是口耳相傳,某人說哪個股票好,聽說很多人都在存,於是就信了。開始花個幾年時間投入資金,直到有一天,股價一直跌,才開始問人,這股票出什麼事?還能存嗎? 以上的案例,屢見不鮮,例如現在(2024 年 9 月)的台塑四寶。 以前的台塑四寶,股息至少有一定的水準,股價再怎麼起起伏伏,也能夠用股息來自我安慰。甚至我記得,曾經有一個新聞寫著「三檔股票養我一輩子」,而其中一檔股票就是台塑四寶之一。 你能夠聽到某人靠一檔股票致富,那代表的是過去,或許那個人懂基本面、懂技術面、對產業眼光獨到,但這不代表你可以跟在他後面存,因為未來會怎樣,你根本不知道。 簡單來說,流心強烈反對,對股票一竅不通的人去存「個股」。 若你存的是被動型 ETF,股票變差了,基金經理人會自動幫你換股,但你若存的是「個股」,自己要知道何時該換,因為沒人知道你存什麼,也沒人會救你。 再好的股票,也總有一天會隕落,或許某天會東山再起,也或許永遠不會。

對新手剛入門投資的建議

最近剛好有幾位親人想學投資,因為知道我有在研究,所以問我該怎麼開始,這篇文章把這陣子的一些建議統整給各位參考。 1. 先用部分金額投資,測試心理承受度 新進的投資者,尚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買個 20%~25% 的資金試水溫,這種事你不用真金白銀實際去試,是不會知道的。 20%~25% 是我個人的經驗值,沒什麼學理研究,單純只是一個心理粗估的保守比例。硬要說的話,就是用少於 1/3 的資金投入,這樣對於資產波動的承受度會有幫助。 至於試水溫要試多久?最好經歷過下跌 20% 以上的修正,無論是急跌或盤跌都行,先感受看看自己投入的資金,在折損了 20% 之後,還能不能承受。 所謂的能不能承受,就是問自己會不會覺得心慌、睡不好覺、或是無法專心上班,只要是會影響到你原本生活的,就代表可能超出心理承受度。 若確定能夠承受,並且希望提高投資比例,可以在行情修正 20% 的時候,逐步提高資金比例,將場外保留的資金投入,至於要增加到多少還是看個人,需要當事者自己去感受和調整。 2. 選擇被動式 ETF 商品 新手投資,在沒有相關知識的情況下,選擇個股的難度非常高,績效也很難穩定,首選絕對是「被動式」ETF。注意,是「被動式」ETF,不要買到主動式的基金,也不要買到未來可能發行的「主動式」ETF。 被動式的關鍵在於經理人只幫你「定期換股」,不會刻意幫你買低賣高賺價差。這世界上贏家是少數,這也包括基金經理人。早期台灣有很多主動式基金,最後都是把投資人的錢賠光,搞得很多長輩現在都有陰影,絕對不要再重蹈覆轍。 至於市場和商品的選擇,對於台灣的投資人,個人推薦台股的高股息商品,搭配美股的市值型指數商品,而相對保守的投資人,也可以配置部分的美國公債。 3.  定期定額分批買入 新手對於行情的波動沒什麼概念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定期定額,而且最好是透過券商的下單機制,讓它「自動幫你買」,不要自己手動下單。 避免手動下單,比較能避免心魔。心魔通常是,行情漲了怕追高不敢買,行情跌了怕續跌不敢買,手動下單的最大問題,就是很容易該買入卻沒買入。這不是投資人的能力有問題,這只是人性,每個人都逃不過。 雖然我建議自動下單,但不代表沒有調整的空間,你可以規劃要在「多久的時間內」投入「多少金額」。 例如:你可以刻意在 2 個月內投入 200 萬,這大約是 10 個禮拜,於是你可以設定一個...

思考資產配置,而不是只想到報酬

圖片
投資應該要思考資產配置,而不是只看怎樣的投資報酬最高。 或許有人會問,投資不是就為了賺錢而已嗎?報酬越高不是越好嗎? 對機器人來說,這話說的沒錯,但投資背後的都是人,是人就有個性和風險承受度的問題。 2024 年 8~9 月這陣子股市遭遇不少風浪,但對於股債配置的人來說,接近無感,因為每一次的暴跌,都剛好有債券撐著。(沒特別講的債券都是指美債,不考慮其他債券) 純市值型指數投資人在 8 月初大概要經歷接近 20% 的跌幅,但以個人的高股息 ETF + 美債配置來說,整體下跌大概在 3% 以內,我是真的接近無感,甚至在這期間績效還偷偷創了歷史新高。 2024 年上半年,指數投資人都很開心,將高股息 ETF 的績效遠遠拋在後面,這陣子再去看,兩者差距已經越縮越小。 再來提到正2投資人,上半年肯定是暴賺,但 8 月初下跌,把許多人都嚇到獲利了結,說好的長期投資呢? 投資最大的風險,往往不是方法本身,而是執行者的風險承受度不足。 流心自知不是一個風險承受度很高的人,我最早期也是選擇指數投資,執行沒多久就陣亡,所以我很懂得量力而為,也知道市值型 ETF 有多難抱。 回到開頭講的,投資不能只看報酬,應該要思考資產配置。而資產配置的原則,在於你能夠承擔的風險。畢竟,無法長期執行的投資方法,賺不到該賺的錢。 補個圖給各位參考: 圖中列了個人偏好的高股息 ETF 和債券,當你同時持有股債各半的時候,今年績效大約長什麼樣,可以想像看看。 當然,單就 2024 年來說,高股息績效還是遠不如 0050,但若把績效從 2022 年初開始看,高股息可不一定輸,很多市值型投資人總是挑 0056 出來打,柿子總挑軟的吃,不是什麼真英雄。

有做,遠比追求完美卻沒做還重要

投資領域常見到的問題,就是投資人總是無意間追求「完美操作」,卻反而沒做該做的事。 例如: 1. 期望 180.0 買某檔個股,卻不願 180.5 成交,就這樣一路看著股價上去。 2. 股價回檔後上漲,覺得錯過最低點,想要等行情再回來才買進。賣出也是,高點出現後,硬要等待股價回到高點才願賣出。 3. 前陣子的債券殖利率有到 5%,既不願意提早買進,也不願意太晚追價買進,最終結果是沒買。 很多情況,「有做」遠比「追求完美卻沒做」還重要。 「有做」即便不完美,但至少是個正確的操作,終究是位贏家。反觀「沒做」就真的什麼都沒有,過度追求完美反而讓你成為一個失敗者。 我常常提到投資領域的資訊過多,老實說你要完全去蕪存菁,做出完美的判斷也有一定的難度。這時候你只能接受「稍有誤差的正確」,不應該過度執著「絕對的正確」最後反而失敗。 當你過度追求完美判斷,市場很多的雜音對你來說,就會變得無法忽視。萬一這邊不是最低點怎麼辦?我如果 30 元買進,後面跌到 29 元怎麼辦? 那你有沒有想過,如果你 30 元買進期望賺的波段是到 45 元,少賺 1 元到底有多嚴重?想要 180 元買然後 240 元賣,結果 180.5 貴了五毛有多嚴重? 有能力的高手,會督促自己越做越完美,完美是一個理想,但在達到之前,你至少要有能力做出「不完美但正確的事」。

投資需要替自己的選擇負責

投資需要替自己的選擇負責,這其中也包括你選擇相信誰。 最近對於行情的看法,我仰賴的高手看法普遍都一致,但是他們和一般粉專的看法恰好相反。 這剛好是一個檢驗你資訊來源,是否可靠的好時機,記住這些人的看法,然後事後驗證,你就知道以後該相信誰。 金融市場不乏資訊和看法,真正的問題反而是資訊太多,而不是找不到資訊可參考。 你必須不斷地去蕪存菁,透過一次次的事件,逐步篩選出真正有實力的資訊來源,而不是聽一個就信一個,最後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認為沒有一個準。 實際上不是沒有人的看法準,而是你沒有仔細篩選資訊,沒有長期驗證每一個人看法,還把不同來源的資訊都混在一起看待。 最後,你選擇聽誰的,終究要自己負責。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,真正選擇相信誰的人,是你自己。

特定領域的邊際效應

在金融領域裡面,充滿太多的觀點和不同的資訊,但過多的資訊往往有邊際效應,抓住重要的核心即可,不要太過鑽牛角尖,不然你反而會變得無所適從。 就算同處金融領域,基本面、技術面、總經面、籌碼面,不同領域都有各自的價值,但是多到一定的程度,效果就很有限。 舉例來說,基本面是和公司的經營和財務有關,但你了解得再多,沒有法人青睞有用嗎?股價也不會動。或者當股價漲到一定程度,超出基本面可以評估時,基本面就沒用了,這時候技術面和籌碼面反而更有幫助。 又或者說技術面,你很會分析線圖,但你知道現在跌是為什麼嗎?說不定這次錯殺是絕佳加碼點,結果你卻停損。技術分析只能用「停損」來處理他不能理解的股價行為,而這些時機反而是基本面投資人出手的時機。 這篇想講的重點是,特定領域的知識,抓住重點即可,太多無益。 我常看到很多領域的投資人,非常深入研究「特定領域」的知識,肯下功夫是很好,畢竟投資不做功課,就是去給別人送錢而已,但研究太多其實幫助有限,反而讓自己看不清全貌。 當然,你偏好一門深入,是你自己的自由,但流心自己偏好的是全知,綜合各領域的影響因素,來推測行情最可能的走向,這才有機會窺見市場的全貌。

正2教徒的亂象

正2教的興起,主要是 PTT 的大仁哥,長期倡導槓桿型 ETF (台指正2、那指正2) 的投資價值。 先強調一下,我個人非常認同大仁哥的槓桿投資思維,但我不認同的是其他教徒的曲解和誤導他人。( 大仁哥部落格連結 ) 當你錢少的時候,特別適合透過槓桿投資,主因是本金小,透過定期定額投資,股市的波動再怎樣震盪,在你長期「累積資產」的過程中,單筆投入的波動幾乎可以忽略。 其實大仁哥的部落格文章都很優質,很多論點都有一些但書和前提,但許多正2教徒,就只記得正2無腦買,實際上這裡面有許多誤解。 誤解 1. 只要正2就是好: 最明顯的錯誤商品就是美債正2,要知道正2投資的商品,只適合長期向上的市場。以大格局來說,未來幾年的經濟體,要能夠長期向上的,我只敢推薦台股和美股的指數,其他市場我都沒什麼把握。 誤解 2. 正2長期投資不用怕,無論你要不要退休都可以 正2最適合「累積資產」的前期,一旦你到了即將退休的後期,正2對你的風險就會太大。其實大仁哥也倡導生命週期投資,越是到後期的提領階段,就應該逐步降低槓桿,甚至配置防禦型資產,這才是正確的觀念。 無奈有些人就是無腦推正2,或許他資金還很少吧,根本沒想到未來的事,又或者根本沒見識過真正的大空頭或大型盤整盤。 誤解 3. 正2人人都能抱,風險無法承受是你認知不夠 我不認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是一樣的,有的人就是天性保守,有的人就是敢衝敢闖。沒有一個投資方法是適合所有人的,但反過來說,每個人都一定有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。 無論是倡導指數投資的,還是倡導正2的人,都有一種強烈的執著,你不信我的教,是你的能力不足。為什麼這些人就不願意去理解「每個人都不同」這件事,強硬地要每個人都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。 總結: 正2教徒因為認知不完整,很容易誤導別人做出超越風險承受度的事情。 例如:快退休了還壓好壓滿,什麼都選正2商品來買,或者攻擊別人不買正2就是愚蠢,以為人人都能承受總資產跌個 60% 或跌掉幾百萬幾千萬。 流心想說的是,有些東西等你遇到真正的大空頭,很多事就會懂了。勿把別人的好心提醒當成愚蠢,也不要不負責任無腦推薦正2,你可能是出於善意,卻反而害了被你推薦的人而不自知。

股債配置的寂寞

這幾個月以來,有好幾次建議粉專讀者(已停用),可以考慮股債配置,而且我還刻意挑選相對低點的時間發文。 主要理由是之前美債殖利率高,持有公債領息不虧,可以在高利率環境下,擁有一定的保險,對沖掉股市崩盤的風險。 持有一半的股票,可以享有無意外時的股市上漲,持有一半的債券,可以保障發生意外時的崩盤,這配置絕對不是最賺的組合,卻是最平衡的配置。 這波突然的下跌(20240711),主因是日元升值,導致全球收資金的骨牌效應,也有聽說特定法人故意要掃市場上的籌碼,無論如何,高利率的崩盤風險就是存在的。 之前舉了一個比喻,聯準會每次升息就像烤麵包,升到一定溫度後,若維持太久就容易烤焦,但是若維持不夠又可能不熟。 而按照歷史經驗,聯準會幾乎每次都是搞到燒焦,這甚至讓人懷疑背後有什麼陰謀,雖然也無從證實。身為一般投資人,只能事先提防這樣的風險,乖乖買債券當保險。 事後來看(20240805),我當初的建議,有聽進去並且照做的人,比例應該不高,大家都迷失在股票一直漲的舞會,卻忘了舞會總有散場的時間。 我不確定多頭是不是真的結束了,或許只是個中場休息,維修一下設備,又可以繼續開 party。流心自己的股債配置已經堅持很久,雖然過程有點寂寞,但現在看來是值得的。

大公司都會輸給自己的驕傲

早期做手機的 NOKIA,因為看不起智慧型手機而隕落; 賣相機底片的柯達,因為無視智慧型手機拍照的市場轉變,沒做任何改變就躺平; 曾經被稱為 藍色巨人的  IBM,曾經是人人稱羨的優質企業,如今已變得平庸; 而最近深陷泥沼的 INTEL,曾經也是獨霸電腦市場,現在已開始讓人擔憂。 強求一家企業永遠成長是很難的,這或許是時代變革下,無法避免的命運。但是在改朝換代的潮流下,偶爾還是有些企業能夠重新站起來,就看主事者是否懂得應變,還是驕傲地認為自己永遠是王者。 回到投資方面,若你看不出時代的變化,看不出驕傲企業的不知變通,再好的股票,也可能步入衰退的命運。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「 人生有幾個台積電可以賺? 」也是想強調這件事,目前台積電是如日中天,未來幾年也仍然能保持領先,但身為投資者,我們必須緊盯未來的時代是否轉變,和台積電是否變得過於驕傲。 個別企業不一定能永遠成長,但是會幫你換股的被動型 ETF 卻能幫你追蹤市值成長。不要過度相信曾經的巨人、曾經的艦隊,只要不求進取,終究會被市場淘汰。

看法怎樣都可以,做法才真正重要

金融市場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看法,讓人看得眼花撩亂,所以該怎麼做?有發現嗎?很多人講了一大堆東西,最後打算怎麼操作,部位怎麼買賣?要放多少比例?卻是一字都不提。 對行情你可以有看法,但是做法才真正重要。 極端的情況下,你可能做了一大堆的分析,最後的做法卻是抱著不動。例如一位看總經操作的投資人,每天不斷地分析經濟數據,但是部位很可能一直都不動。因為合理的情況是一路盯著經濟成長,維持部位做多,一直到經濟數據反轉向下,才開始減少部位看空。 而對於一個技術派的操作者,在他心中對於行情可能有兩個劇本,一個發生機率 60%,一個發生機率 40%,他可以分別對於兩種劇本設置部位大小,假設發生 A 劇本就怎樣,假設發生 B 劇本就怎樣,一切看劇本怎麼發展來調整。 即便是基本面的操作者,仍然可以參考目前行情的多空氣氛,來調整部位買進的速度。假設氣氛偏空,他可以等待相對便宜的估值才介入,不像氣氛偏多時都要用追價的方式買入。 不斷檢討和修正做法,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人。 無論你選擇的是怎樣的投資方式,只要你願意時時檢討方法,一定會不斷地進步。持續聽別人的「看法」沒有意義,持續精進自己的「做法」才會進步。 當你認真檢視自己的做法,才知道有很多沒意義的看法,根本對於做法沒幫助。例如:如果美元漲超過這個點,可能對行情不利喔。所以呢?該怎麼做? 你必須將自己懂的資訊,轉化為實際的做法,這個看法對你才可能有意義。不是每個資訊都需要理會,也不是每個看法都有意義, 如何挑選對自己有用的資訊,如何轉換成做法才有意義 。

為什麼「漲時重勢,跌時重質」

為什麼「漲時重勢,跌時重質」?我把這一篇文章的標籤,設定成「價值評估」,因為這個行為和價值評估是有關的。 漲時之所以重勢,是因為漲的時候都在漲未來期望,展望好前景佳,所以提前佈局的人多,推估未來獲利的人,也有很大的誘因,讓他們提早買進。 可是當修正來臨時,這些人就突然醒了,為什麼要買那麼貴的股票?業績還沒看到,是不是漲過頭了?才回過頭來檢視基本面。 而基本面重視的是什麼?就是估價,多少業績搭配多少的股價,也就是所謂的「質」,這個質就是價值投資的價值。 想像一個簡單的圖表,基本面就是從左下往右上,直直向上的斜線,而在這條直線上下擺動的,就是股價。 股價時而超漲,時而超跌,氣氛樂觀時就亂漲一通,氣氛悲觀時就崩潰亂砍。基本面的價值,就是讓你能夠有一把尺,來衡量目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。 如果你是一個價值投資的信徒,該做的就是在市場非理性追漲時,願意放棄一點利潤全身而退,然後在市場非理性殺低時,願意短期套牢承接股票。 讓市場做那非理性的狗,而你應該要當那個理性的主人。

投資需要的是經驗

投資真正需要的是經驗,而不只是知識。知識是那種能夠白紙黑字寫下來的,而經驗只能親身去經歷,很難言語傳達。 拿最簡單的指數投資來說,方法很簡單,定期定額買入,就這樣,不用什麼技術或能力就能夠執行。 問題是,當你執行後才會發現,這中間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,恐懼和貪婪,隨時可能在高點或低點中出現,心魔不時會跑出來破壞整個計畫。 在學經驗的過程中,就像某些技藝,是越早學越好。錢少的時候摔不痛,錢多的時候摔起來很痛,甚至失敗率會提高。 對大盤來說,多空循環或許要個三年,但是對個股來說,或許只要三個月,就可能有天翻地覆的轉變。這中間的辛酸煎熬,更是一言難盡。 我只能說,能成為贏家的,沒有一個是輕鬆的。能在股市穩定獲利的人,每一個都值得尊敬,哪怕只是指數投資或是存高股息的都如此。 而輕視這些經驗,覺得投資不急著開始,等有錢才開始的人,等到他有錢時才想學,或許又要再花個十年學經驗,又或許中途摔了一跤馬上放棄,財富自由也許一輩子與他無關。

質押的風險

圖片
質押已知有幾個風險: 1. 該商品的質押總額度 (對象:全市場) 商品的質押總額度,實際名稱是叫「證券商不限用途款項借貸」,可以從這邊查詢: https://www.twse.com.tw/zh/trading/margin/twta1u.html 參考下圖,「限額」指的就是最高可以有幾張質押,而「今日餘額」就是目前已有幾張質押。 (不確定理解有沒有錯,有錯歡迎留言指正,感恩) 如果這個額度達到門檻,無論你是哪家券商或銀行,都無法再質押該商品來借款,所以這個限制是全市場適用的,跟特定券商銀行還有沒有錢放款無關。 補充:當特定商品額度滿的時候,券商「有可能」將該商品移出擔保品清單,這會造成特定商品無法再用來「提高維持率」 2. 個別券商銀行的放款額度 (對象:針對單一券商或銀行) 再來是個別券商銀行,都有規定的放款額度,由於我非相關的業內人士,只能從論壇上側面了解。最近聽說有二家券商,因為原有的額度都已經被借完,導致後續無法放款,或者每日只有些許的額度。 這邊要注意的風險,就是質押並不是你隨時要借,該券商或銀行就一定有錢能借你,還要看他們本身是否仍有額度,總之這件事有不確定性存在。 3. 維持率和展延風險 (對象:質押個人) 最後是質押本身就有維持率需要維護,這邊不做教學。如果你敢去質押,維持率怎麼算是很基本的,建議你多方研究,確定自己真的懂怎麼算再說,還要確認自己算的跟券商給的數字一樣,有些券商的算法略有差異,強烈建議自己另外做功課。 一般券商的維持率都是 130%,其中元大證金的維持率是 140%,但這不是重點,現在流行的質押都是想做長期存股,真正的大魔王是展延的時候需要 166%。 這個提醒主要來自 PTT 的板友,來源在這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ock/M.1719715457.A.E2F.html 試想一個很可能發生的情境,假設你按照一般的質押條件,一開始就借 6 成的資金出來,此時維持率大約會是 166%,到了半年後資產小跌 10%,導致你的維持率降到 150%。 此時的 150%,雖然滿足一般券商的 130% 和元大證金的 140%,但是「展延」的條件通常都要 166%,這時候你就只能補擔保品,讓維持率上升到 166% 才能續借,不然就是要部分還錢,讓維持率仍有 166%。 上面預估的,是只有資產小跌 10%,若剛好遇到大盤...

買大盤對投資人的意義

這篇想講講「大盤」在我的投資歷程中,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。 如果從部落格最舊的文章開始看,你會發現我講比較多的是基本面的知識,但我最早期的投資,是從大盤開始的。 流心的成長歷程:大盤(一無所知) -> 技術面 -> 基本面 -> 大盤(總體經濟)。 終於,我繞了一圈回來了。至少我不是以輸家的姿態回來,而是經過歷練後的贏家,自認有打贏大盤好幾年。只是因為不想再那麼勞累,所以逐漸轉向被動投資。 個股對我來說已經變成是做興趣的,而不是做為核心持股,相對大筆的資金都已經投入 ETF,用被動的方式參與經濟成長。雖說被動投資的報酬或許會不如自己操作,但是勝在輕鬆又無壓力。 回過正題,大盤對一開始的我來說,是無腦又科學的好方法。自以為看了一些書,就能夠複製大盤的績效,果然新手還是太天真了。 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,要能夠安份只買大盤,需要克服個股暴漲的誘惑,需要克服股市下跌的恐懼,需要克服股市上漲賣出的衝動。太過純真的心靈,相對容易被影響,一開始就投資指數的人,不出意外都是失敗收場。 中間開始學技術面,很認真地跟著老師練功,有學到一些東西,但始終無法放大資金。直到學習基本面之後,再經營臉書粉專,才漸漸有了明顯的成果。這段過程主要都在學習,我不打算細講,主要還是後來又開始認同大盤。 當我學習了很多東西之後,才發現大盤其實就是個股的綜合體。 聽起來像是廢話,菜鳥也知道大盤本來就是個股市值加權的指數。對新手的認知來說,大盤就是大盤,就是做期貨那類的東西,而個股是個股,和大盤沒什麼關係。 可是當我親身感受過個股的漲跌,再回過去看大盤是如何在反應個股的漲跌,我漸漸能夠從大盤的漲跌中感受到個股的起伏。 大盤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指數,在我眼中已經變成個股的集合體。 看好經濟的發展,大盤就能夠帶給你一個合理的報酬,這也是總體經濟重要的地方。如果嫌報酬不夠,可以斟酌開些槓桿,或合理的借貸來投資,前提是一定要算好足夠的風險,賺得少還是有賺,總比承擔過度風險而沉船來得好。 延伸來說,流心一直都不排斥「被動型」高股息 ETF,畢竟這些 ETF 的選股池都是從 300 大的個股中挑出,再怎樣也是會跟著大盤的潮水起伏,不至於大盤漲潮,結果單一 ETF 自己沉入海底。如果買市值型 ETF 的失敗率那麼高,那麼從高股息 ETF 開始練習,也是很好的開始。 總結一下,大盤對我的意義已經不同,...

人生有幾個台積電可以賺?

單押一檔股票大賺,這類的故事總是可以常常聽到。反過來說,單押一檔股票賠到離開市場,這類的故事肯定更多,但是你不會聽到。 擁有慧眼靠台積電致富的,我們尊敬他,但如果那個人不是你,悔恨過去沒有任何意義。 想當初中鋼也是人人稱羨的好股票,可以當成傳家寶的股票,現在呢?而中華電也是屹立不搖的好股票,只是這幾年的報酬,也是乏善可陳。 賺了這一票台積電,以後呢? 你能夠再發現下一檔台積電嗎?還是你肯定台積電不會變成未來的中華電,甚至中鋼?或許台積電再好個幾年沒問題,但更久以後會如何,我也說不準。 我不是很在意過去台積電有沒有賺到的問題,我更在意的是,自己未來能靠什麼股票賺錢。 如果你靠台積電賺到錢,只是運氣好,只是靠著一股傻勁,聽別人說的所以拼命存,那有一天台積電走下坡的時候,你也不會知道。 我沒有要唱衰台積電,他是世界級的偉大企業,護國神山當之無愧。只是想說,幸運賺到的錢不值得羨慕,憑實力賺到的錢才能持續賺下去,也才能夠留在身邊。

股票的消息面和投機心態

股票的基本面,其實有一定的定價邏輯,它就好像官方售價的存在,雖然股價不一定完全跟著走。 舉例來說:如果有個地方傳出要蓋捷運,或者台積電說要來設廠,那附近的房價一定馬上飆漲一截,不管消息是真是假,都是先漲再說。 直到某一天,突然發現傳聞是假的,或者價格已經炒到太高,或者景氣反轉沒人有錢買房,價格就會快速回跌,這時候你才會發現,原來之前的上漲都是泡沫。 流心剛開始工作時是 2008 年,那時候股價崩盤,但我沒有經驗,根本不知發生什麼事,更不要說 2000 年的泡沫,根本不知道當時是如何瘋狂。 從許多前輩的分享中得知,經歷過 2000 年和 2008 年的人,在初期都是大賺一波,直到金融海嘯之後才徹底改變投資風格。 我真正開始投資時,已經是基本面當道的時代,其實我不是很能理解,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市場的參與者,都是憑藉著消息面在做股票。 直到最近,我慢慢懂了,原來在大多頭時期,若不是單純從消息面去操作,你根本沒機會上車,很多股票光是一個消息就可以噴噴噴。這種環境下,基本面只是僅供參考,太過看重基本面,反而會遠遠落後其他人。 現在是 2024 年 7 月初,流心沒有要預測行情,也沒有要暗示股市即將反轉,目前仍是多頭,實際上我不清楚最後會漲到哪裡,只是不同時期的市場特性,真的不太一樣。 或許有一天,我會親自見證超級多頭,以及超級空頭的到來,直到那天我才會認為自己足夠資深。

你認同的投資商品才抱得住

其實前陣子我短暫把資金換去一檔新的 ETF 標的,我本來認為憑藉著自己對於個股的經驗,和公開說明書的策略分析能力,可以在沒有三年觀察期的狀況,就將資金投入到新的 ETF。 結果是失敗的,我不但抱不住那檔新的 ETF,還干擾到自己個股的操作。 註:目前主動操作和被動操作都有部位,主動操作做個股,而被動操作長抱 ETF 幸好,在這次的經驗中還是有學到一些東西。 我發現要能夠長抱一檔商品,除了該商品不能是設計不良的商品,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對它有充足的信心。 這讓我想到施昇輝 - 樂活大叔,總是說他還是最習慣抱 0056。我之前一直不懂,為什麼一檔比不過 00878 抗跌,報酬也比不過 00713 的高股息 ETF,為什麼能夠如此信心堅定地選擇它。 如果某個人的行為你無法理解,就代表這裡面有某個東西是你不懂的。 在經過這次的經歷後,我總算理解,0056 是他習慣且認同的標的,他非常理解它的特性,也能夠接受它的不抗跌,甚至也能接受它的長期報酬,抱這檔會有什麼問題?沒有任何問題。 我常常在說 00713 是我喜歡的基本面選股,這是我操作個股的主要邏輯,也是我認同的投資概念。它不見得總是績效最好的,但是它的表現相對穩定靠前,而且相對抗跌程度也符合個人的偏好。 要比績效,00733 這種動能型的 ETF 贏得更多,甚至槓桿市值型 ETF 也能贏過大盤,只是抱得住嗎?認同這種策略嗎?會不會有一天抱一抱沒信心,反而在修正時賣在低點? 另外還有個小心得,就是新的商品還是觀察三年再說。 三年的換股清單,三年的波動起伏,足夠讓你對一檔商品有個粗略的了解。它是漲幅贏大盤,還是跌幅贏大盤,每天跟隨大盤的幅度如何,挑選的個股自己能不能認同,這些都需要時間驗證。 總結,投資商品不是績效好就足夠,還要你真心認同。

粉專已於 2024-6-10 停用,未來任何公告請以部落格為主

粉專已於 2024-6-10 停用,目前能搜尋到的粉專皆為詐騙偽裝,在此特別聲明: 「未來若有任何公告,請以部落格為主,若部落格沒寫的,一律都以假的來判定。」 此外,若流心在投資方面有什麼心得,也會持續更新在部落格,還是歡迎偶爾來看看。

看資產的不同觀點

雖然 ETF 配息的殖利率不等於報酬率,但是配息下來的錢是真的,拿去買更多的張數也是真的。 無論行情如何起伏,持有季配息的 ETF,就代表每一季都可以加買幾張 ETF,以「張數」的觀點來說,可以保證是越來越多張的。 以現金流的觀點,不需要去看帳面的損益起伏,只需要看每季配下來的錢是否變多。在張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,通常股利只會越來越多。 關注「損益波動」讓人心慌,但是關注「張數或股利的增加」會讓人覺得富足,這都是同一件資產,就看你用什麼觀點來看待它。

速刷好還是永動機好?

這個標題「速刷好還是永動機好?」是來自於 MMORPG 的相關術語。 MMORPG 裡面通常有很多職業,有的職業傷害高、爆發力夠,可以在短時間打出大量傷害,速刷指的是這種職業;而有的職業傷害低,但續戰力強,可以源源不絕持續戰鬥,永動機指的是這種職業。 投資初期,資金少、時間和精力多、身體素質也年輕,可以進行許多高壓力的操作,例如當沖、隔日沖,或者五天內的小型波段,甚至玩美股夜盤。 投資後期,資金多,時間和精力減少,身體也不再那麼勇,甚至有一些小毛病,已經做不起那種耗費大量精力的操作,開始轉向長期波段和被動投資。 投資越短線,通常獲利空間大,但耗費心力也高,很難持久;而投資越長線,通常獲利空間略少,但耗費心力低,可以較持久。 有時在想,假設高手一年可以賺 50%~100% 好了,試問這種操作能賺幾年?如果一個老手,每年只穩定賺 10~20%,但是他可以從 30 歲賺到 70~80 歲,這樣誰賺得多? 我以前覺得奇怪,為什麼很多人做一做個股,很強也很會賺錢,為什麼會漸漸退下。直到我自己也開始想這些時,才恍然大悟,他們不是不行,而是不想再那麼累而已。 回歸標題,以前的我喜歡速刷,現在的我覺得當永動機也不錯。

顧好自己的船等風浪過去

圖片
今天是 2024/4/19,台股第一次看到期貨跌幅 1000 點,意外地在操作上有一些體悟。 先講一下這個殺盤怎麼來的,主要是台積電昨日法說會不如(法人)預期,美股夜盤台積電 ADR (TSM) 就先開殺了 5% 上下,而今天台股又續殺,台積電 (2330) 盤中殺了將近 7% 左右。 雖然早就預期 4~5 月會有一波修正,但我手上持股並沒有特別出清。只有將一部分獲利了結的錢先抽離,打算移到被動部位投資。 文章標題「顧好自己的船等風浪過去」,這裡面的船指的就是手上個股,而風浪指的就是大盤的起起伏伏。 試著想像自己在天上俯看這些船,如果你顧的船沒有過度載重 (價格沒有太貴),就不容易在風浪中沉船,當風浪過去,這些船依舊會繼續航行。至於過重的船 (價格太貴),應該盡早調節,而不是等風浪來了才處理。 反過來說,若每次風浪大一點,你就把船撤離 (出掉部位),隨意打亂掉原本的航行計畫。或許很難抱到一個理想的波段漲幅,因為在這途中會有非常多的風浪,導致你終止航行。 不知上面這樣形容,有沒有正確傳達心中的體悟給各位? 或許對技術派的人來說,大盤往下還抱著持股,就是一種絕對的錯誤。但是對基本面投資的人來說,期望的是在大盤的風浪中,持續創造高於大盤的相對報酬。 我也不是不能理解,那些看大盤做個股的想法。只是當你總是抱持著躲掉殺盤的想法,很容易會抱不住個股,有太多的時機會讓你手上部位清空。常常的少賺累積起來,說不定和偶爾的大跌,差距不會太大。 尊重不同的操作方法,持續地精進自己的投資之道。很開心今天有些心得,分享給各位,希望也能有所助益。

吸取投資經驗的前提

要吸取投資經驗的前提,必須先有個方法的雛型,這時候再去體驗行情,才有經驗可言。 這解釋起來不太容易,我直接舉個玩遊戲的例子。 假設今天有個 MMORPG 的遊戲,職業有坦克、補師、打手三種類別,也就是常見的鐵三角。就算是玩同一個副本 (獨立的遊戲場景),當坦克要做的事,和補師或打手要做的事也都不一樣。 坦克需要注意何時會有怪冒出來,要把怪吸在自己身上,避免隊友受到傷害。何時要避開王的強烈攻擊,避免自己失血過多陣亡。種種的注意事項,全都是經驗,而且是當坦克才知道的經驗。 那麼補師,就需要注意何時坦克會大噴血,需要集中治療,又或者何時會有範圍攻擊,需要範圍治療全部隊友;而打手除了自保兼輸出外,適時保護補師,控制戰場局面,甚至截斷王的招式。這些都是當補師或打手,各自能學習到的經驗。 接下來,假設一個旁觀者,他不知每個職業有什麼技能,就只是看著別人玩遊戲。哪怕看著別人副本刷了上百場,請問他能學到什麼經驗?他知道坦克、補師、打手,在不同階段分別在做什麼嗎? 回歸正題,無論你看著股市的行情多長時間,如果自己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,隨著行情不斷吸取經驗。這就好像你只是看著別人在玩遊戲,自己沒有任何職業,也不知道每個人在幹嘛,學不到任何經驗。 股市中賺錢的方法百百種,基本面、技術面、籌碼面、總經面,指數投資派、個股投資派、動能投資派,你想選的方法是什麼?如果你連自己要玩什麼職業都不知道,看再多副本通關影片,也不會有任何經驗。

看對、押大、抱住

賺錢的方法,簡化後真的就是「看對、押大、抱住」,只是光要做到,每一項都需要學習。 「看對」你可以從基本面下手、技術面下手,籌碼面也可以,重點是你有沒有一個合理的方法,或者是驗證有效的方法。 大多數投資人都只卡在這一關,憑藉的就是情緒、感覺、或道聽塗說。「我覺得會漲」「我聽說業績很好」「某某人推薦我買這檔」,所以到底最後是對還錯?有沒有事後驗證? 某某人講的到底準不準?還是你聽 A 講的就跟著買,結果聽 B 叫你賣就賣,最後賠錢跑去罵 C?冤有頭債有主,誰講的誰負責;同理,誰亂聽就買的,誰也要負責。 「押大」是取決於你對於「看對」有多少把握。 很多人股票講得頭頭是道,每個股票都研究過,每個都說可能會漲,結果自己沒買半張。再好的機會,你沒有膽子去參與也是枉然,好機會要把握,但不是亂槍打鳥。若你根本沒把握,自然不敢押大,最後就是分散到接近指數投資,那何必浪費生命研究個股,乾脆指數投資躺著賺不是很好嗎? 「抱住」我認為是最難的一環,這考驗的是對行情的掌握程度。 一檔股票,要看對然後買入,這個起手式不算太難,但是要抱完整段行情,就很需要功力。功力可以分很多層面,基本面估價的能力、技術面掌握行情尾端的能力,還有心理面承受波動的能力。 這部分我也還在精進,懂得「抱住對的股票」,甚至可以涵蓋一切技術。即便有兩人挑到相同的股票,最後決定績效的,還是「抱住」的功力。 「看對、押大、抱住」是許多前輩傳頌至今的投資哲學,隨著自己經驗的累積,越來越有感覺。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卻非常有深意。

股市的本質是炒作

學了基本面以後,我曾經認為股市的本質是基本面投資,股價額外的波動,只是人為的情緒展現。 在我多了一些投資經驗後,發現股市裡炒作的比例很高,或許 所謂的基本面,也只是炒作的其中一個題材而已 。 股市的價格,是透過交易而來,也就是說沒有成交,就沒有價格。沒人願意買更貴,價格就不會漲,沒人要便宜拋售,價格就不會跌。 在沒有交易的情況下,本益比很低又如何?殖利率很高又如何? 有再多便宜的理由,也不代表股價要漲,除非有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成交 。 當重新以「炒作」的本質,來重新認識股市,那麼很多的價格行為就變得可以解釋。 因為想買在前面等人抬轎,所以股價往往領先基本面。而當股價漲到基本面合理估價時,馬上就漲不動,賣壓隨之浮現。為什麼?因為炒作的人達到目的,所以先走人了。 那麼股市裡就只有炒作嗎?我認為還有現金流的派別。 股利是最真實的東西,白花花的現金就這樣轉進你的戶頭,所以巴菲特相對看重現金流,才會用自由現金流折現來估價。 如果在意現金流,也可以完全以殖利率的方式來投資,這也是一種很穩健的作法。看殖利率投資,不代表不用考慮成長,你也是可以挑選那些股利會成長的股票。 總結來說,「炒作」和「現金流」,是我認為最適合解釋股市行為的兩大派別,至少目前是這樣認為,以後也不知還會不會改變。